“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于是,深圳以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的身份在南方崛起了。
起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被称为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第三次革命。毫无疑问,其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意义,重大而深刻。如今,距离1978年已过去了42年,伴随经济特区创立而建立的深圳博物馆,也已走过了32年 。这些年来,深圳博物馆一直立足于记录、展示、宣传深圳改革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宝贵经验,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成功举办了5次大型展览,形成了“当代深圳”和“改革开放”为主题的特色系列展览。由此,为深刻领悟红色精神,我探访了深圳博物馆的深圳改革开放史展厅。
改革开放展厅位于深圳博物馆新馆的三楼,分为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展厅和深圳改革开放史展厅,以我国改革开放前的新时期为背景,依照深圳40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各阶段的目标任务,按时间顺序分三个篇章展示了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从而由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
深圳市的前身是具有1600多年建制历史的宝安县。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宝安人民发展农业、兴修水利,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宝安一度成为广东省粮食生产基地。
此展厅较小,但内容却很丰富。进入到内部,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一知识分子的家居陈设。该户主人名字叫张世烈,1951年大学毕业后从四川分配到深圳中国旅行社工作,在深圳镇晒布路的火柴仓库里一住就是31年。
立于雕像一旁的,是邓小平于1984年的语录:“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诚然,正是有了先辈们正确的政策指引,有了无数南下创业人民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勇气,奇迹方能在这片小渔村绽放,我们才拥有了这般波澜壮阔的四十年。
1979年底和1982年5月,两万多名基建工程兵先后来到深圳参加经济特区建设。开创时期的深圳条件十分艰苦,左图是基建工程兵的工棚,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他们在工棚的休闲生活的时光;右图是深圳国贸大厦(1985年-1991年间的中国第一高楼)施工现场,再现了当年工人们奋力建设城市的场景,令我驻足观看了许久,仿佛回到了那个让人干劲十足激情燃烧的年代。
1980-1990年的10年间,深圳特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81.7亿元,每年平均以开发建设5-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共完成竣工建筑面积2206.3万平方米,城市道路257公里,下水道537公里;建成8个工业区、1个科技工业园、50个居民住宅小区、6个港口、5个出入境口岸、1个直升机场以及近百栋18层以上的高层楼宇。一座广厦林立、环境优美、交通发达、设施配套的现代化新城在祖国的南疆迅速崛起。上两图新旧对比展现了深圳城建发展速度之快。
文稿:廖腾飞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860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