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潮州8月5日电(通讯员 张蓝元)于2020年7月30日,为开展“承工艺,敬匠心”弘扬中国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的活动来自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艺心向潮文化队来到了广东省潮州市的大吴泥塑博物馆,从一个个泥塑、一个个作品中感受老师傅们心中的匠心。
图为线下队员采访吴馆长与其夫人的画面。杨俊聪 摄
大吴泥塑博物馆中,有什么不是珍宝呢?一张桌、一把椅,一对木偶人都可能是无价之宝。而大部分时候,人们匆匆而过,拍照留念,并未仔细端详过什么。须知不是所有的『走过』,都能算作『来过』。
这里不仅有憨态可掬的泥塑国宝熊猫,更有传统潮州剧目的精彩定格,有凝结着匠心的细微之处。再贴近一些,从局部微观珍宝,你会看到一个更为精致、惊奇的非遗『泥塑』。
图为线下队伍参观大吴泥塑博物馆。杨俊聪 摄
这些,同样是大吴泥塑博物馆馆长吴克煌难忘的记忆,不同的是,他没有让这些难忘的场景继续停驻在记忆里,而是用一团团泥巴把它们再现了出来,于是,那些极其平常的泥巴也渐渐有了生命。
图为线下队员尝试木偶戏。杨俊聪 摄
大吴泥塑出自于广东潮州市浮洋镇大吴村。内容多取材于地方传统潮剧、民间传说和章回小说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另一方面取材与大众生活中有意趣的内容,多为人民大众喜见乐闻的题材。
大吴泥塑和其他泥塑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贴塑方式,在整个捏制的过程中,身体的每一个部分,包括衣服冠履都是“贴”上去的,这是出名的“贴塑”艺术。这种压泥成片,折片成衣的“贴塑”艺术就是大吴泥塑的最大特色,是其他泥塑都没有的绝技。
图为大吴泥塑博物馆中吴师傅制作泥塑的过程。杨俊聪 摄
大吴泥塑博物馆起始于18年,其馆长吴克煌先生自幼学习泥塑,创始初衷便是对泥塑带有的特殊情怀。大吴泥塑的工序看似简单,制作却不易,从炼泥起胚到贴塑烧制,最后再到上色,每一步都是指尖上的微妙直觉。想要完成一件作品,普通人至少要学习两年。直到一件完整作品的产出,要历时半个月左右。
图为大吴泥塑博物馆展品之一——《张飞战马超》。张蓝元 摄
吴先生表示,目前大吴泥塑的发展困境在于,现在很少有人到农村去探寻手工艺品,也很少有人专门去买手工艺品。且目前社会风气浮躁,手工艺却讲究的是一个静心,因此大吴泥塑的传承与发扬是一个长期存在并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好在吴先生的两个孩子对泥塑都颇感兴趣,自己也有徒弟尽心学习,这已然是一种欣慰。此外,由于泥塑工艺品易碎,运输上也会造成一定困难。
图为大吴泥塑博物馆馆长——吴克煌先生。杨俊聪 摄
从泥塑本身制作的精细,到泥塑的发展困境,吴先生始终微笑陈述。一直以来,大吴泥塑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既定目标:创新发展,走出潮汕,走出国门。
2018年,大吴博物馆曾循着历史的长河,将千百年间流行一时的泥塑文化尽力保留。
2020年,艺心向潮文化队将目光投射到大吴泥塑身上,寻找着这些指尖上的非遗传承。
图为大吴泥塑博物馆作品之一——《相逢平天下》。杨俊聪 摄
你会发现,曾经一度带给泥塑无限荣耀是那般沉重,让泥塑工艺品在现代社会下继续保留与传承是这般不易。而一个个精美的泥塑作品的面容不应该在时间与空间的遮蔽下半隐而去。
你会发现,原来数代泥塑传承人都拥有着一双匠人之手,随时间慢慢走完一个泥塑工艺品的诞生之路,而大吴泥塑博物馆给他们以最有归属感的温暖。
原来——泥塑从炼泥到上色从不是简单的事儿,世俗、宗教、礼制与最纯粹的美,都流露在泥塑工艺的每一处细节中。
图为线下队员和吴馆长与其夫人的合照。杨俊聪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9592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