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泥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我国的泥塑艺术,距今至少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在唐朝时期,发展最为鼎盛。改革开放以后,黄陂泥塑的精湛手艺,使得泥塑真正从艺术品转为商品,走入市场,走向世界。7月18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启为创新团队武汉分队前往解放公园探索黄陂泥塑文化。
实践团队今天要讲到的主人公就是武汉黄陂泥塑非遗传承人胡作林,出生于黄陂泥塑之乡,早年受父辈影响,从艺于黄陂文化馆,师从于著名雕塑家项金国教授门下;从事雕塑艺术三十余年;他用民间泥塑的传统创作了很多表现劳动生产力,现实生活的泥塑作品,不仅有显著的地域特点和时代印记,也是黄陂泥塑史上一次重要记忆。黄陂泥塑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体现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从小接触泥巴,便成了自己干一辈子的事
通讯队员在于胡作林老师交谈中了解到他是怎么一步步走上制作泥人的道路,后来又是如何去传承与发扬他,他父亲是在庙里修复菩萨的,受父亲影响,从小耳濡目染间对捏泥巴十分的喜爱。高中时常用泥巴捏同学人像,老师发现他玩泥巴有天分,便推荐到黄陂文化馆学习。至此他开始了与”泥巴“的一生。高中毕业后胡作林就应征入伍了。当兵时探亲假有一个月,他全泡在湖北美院雕塑系,跟着老师请教学习。在部队里也常练习泥塑创作,被战友们称为“泥巴参谋”。1991年转业到解放公园工作。2000年时办理停薪留职专心致志开始做泥塑。在解放公园的中华名塔园内,他开了自己的泥人胡雕塑工作室,终于可以专注地做泥塑了。
优雅宁静的工作环境,为他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思与灵感
弃政从艺,浅居简出,全心致力于泥塑艺术创作,解放公园一中华名塔园内的工作室—泥人胡工作室该塔园四面环水,名塔林立,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艺术氛围,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公园里黑色的河泥,红色的山泥为他提供创作材料,优雅宁静的环境为他提供泥塑的创思。
图为胡作林老师的工作室宁静幽雅的外部环境 。启为创新团队-樊汉奇 摄
为了把泥塑做出更逼真的效果,他把自己当“模特“
胡老师刚开始用泥巴做人头像,自己做模特,对着镜子进行雕塑。后来,家人也都成了他练泥塑肖像的模特。他说,人物肖像雕塑的关键是“形神兼备”。为此,动手雕塑前,他常与雕塑对象聊天,反复观察对方表情,揣摩其个性,然后再精雕细琢,力求做到“形似神更似”。胡作林可在在2小时内对着照片或真人模特塑造出1:1的泥塑头像,且做到神形逼真,塑谁像谁。
随着胡老师制作泥塑的技艺越来越精湛,他的作品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
胡老师十几年如一日的泥塑工作,其技艺不断提高,除了塑像种类的增加,由当初单一的黄泥胎增加至泥巴仿铜、石膏仿铜、水泥仿铜、玻璃钢仿铜、仿汉白玉石等多种类型,规格也由头像增至半身像、全身像、群雕像等。胡老师还给我们说: 塑像不再是伟人的专利, 也走近了寻常百姓家,通过泥塑作品展现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很多人慕名而来定制泥塑头像。甚至有人喜欢泥人胡的作品,开始专门收藏他的泥塑作品。
图中胡作林老师进行现场创作,通讯员在旁边专注学习。启为创新团队-樊汉奇 摄胡老师自豪的讲到,人们水平提高,不再满足于平面照片的顾客将越来越多,工作室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每个月都能收到订单,最多时有三十多份。老师想把泥塑技艺好好传承下去,已招收4个学徒。另外,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了湖北泥塑艺术研究会,致力于泥塑的学术研讨,让更多的人来分享泥塑艺术,把黄陂泥塑发扬光大。
图中是我们通讯员与胡老师的合影
启为创新团队在探索非遗文化的路上还有很长,但我们却从不止步,在探寻非遗传承与保护的路上,砥砺前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9879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