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师范学院暑期非遗调研队探访“棠溪宝剑“传承人高庆民
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华文明的绚丽瑰宝,重拾先人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让非遗文化传播到千家万户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许许多多的大学生自发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传承者和宣传者。7月20日洛阳师范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非遗调研队成员运用线上直播和线下采访的方式来到了河南省西平县,开始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棠溪宝剑煅制工艺的秘密。
在访谈的过程中,高庆民老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有关棠溪宝剑的历史,以及宝剑蕴含的各种文化。高老师还为我们介绍了他的家族传承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棠溪宝剑虽曾经辉煌过,但因战乱而使锻制工艺一度失传。经过高庆民老师成千上万次的实验之后,饱经风霜的棠溪宝剑锻制工艺在高庆民老师的手中重新绽放。
高庆民老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棠溪宝剑锻制工艺的传承人。据了解,高老师作为此项非遗的传承人已经是第九代。本着作为制剑匠人质朴的爱国热情以及传承中华宝剑的历史使命,高庆民老师从他的父亲手里接过了祖传的棠溪宝剑制剑工艺的接力棒,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
棠溪宝剑排在中国九大名剑之首位,其诞生于春秋初期,至今已有2700年的历史;其蕴含的文化,也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缩影。高庆民老师在制作现代的棠溪宝剑时也不忘发展创新,融入了许多的现代文化。棠溪宝剑通过剑条、剑鞘、饰件、剑架和剑盒上的所有部位不同的画面,既表现了中华民族龙的精神、龙的气概、龙的神韵,又反映了历史悠久、创造中华冶铁、铸剑文明的棠溪文化和劳动人民祈福致祥、镇恶服邪的心理期求。剑盒上的第相互缠绕纠结的夔龙,代表56个民族紧密团结和富有反抗精神的中华民族,剑鞘上的饕餮、蝙蝠图案和剑架的曾头造型,都是匡正祛邪的一种表达。腰箍上的龙凤图案,表达了龙凤呈祥之义。非遗调研队的成员在观赏这样的宝剑时,深深地被宝剑这种大气磅礴的气势所震撼。
访谈结束后,高庆民老师告诉非遗调研队的成员:目前宝剑的销量也在不断减少,人们对于中华剑文化本身的不了解造就了现代人对于宝剑的认知存在误区。这也是现如今中国的非遗普遍面临的一种问题。棠溪宝剑所面临的这种问题也正是中国非遗的缩影。如棠溪宝剑这样的历史瑰宝也迫切的需要注入年轻的血液。当代大学生有责任,更有义务去继承和弘扬这些传承下来的宝贵遗产。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在人们的心中永驻。
文字作者:李文博
资料来源: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非遗调研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03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