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8月7日电(通讯员 范敏 杜雪瑶 游涛)“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青年一代应该传承的。”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核的传承更好地融合,充分挖掘陕南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大力弘扬“西迁精神”,走好新时代青年的新长征路,特展开“暑期三下乡”红色基因讲解视频录制活动。
戎马一生,浴血奋战
图1.榆林烈士陵园革命英烈纪念馆内陈列 通讯员 王欢欢 供图
7月25日,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不忘初心”实践团,参观采访了榆林烈士陵园革命英烈纪念馆。据工作人员介绍:“陵园长眠烈士959名,在老革命家墓园里安葬着功勋卓著的张达志将军等革命老前辈。”纪念馆共有八个展厅,工作人员首先代领实践团参观了前三个展区,壁挂上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创建根据地“五次反围剿”的艰辛历程,实践团对党的建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过程展开了讨论,不禁感叹我党政治智慧,在国民党军队包围、国际形势不利等的重重困难下,让优势最大化最终赢得抗战。在后面的展厅中,实践团针对陕西境内的红色革命史进行重点了解,尤其是烈士刘志丹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闹翻身,以及榆林的“三战三捷”,重温历史使实践团更加感受到榆林、国家如今的安定是许多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生死之战,不胜不休
图2.红四方面军小河口会议纪念馆遗址通讯员 范敏 供图
7月27日,“青春为红色”实践团参观了城固小河口会议纪念馆遗址。走进古朴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小河口会议纪念馆,实践团看到的是红军战士和游击队员用过的刀枪、梭镖等珍贵物件,和88年前于此的重大会议摆放在一样的位置,只是一道道划痕,锈迹告诉实践团,历史的痕迹无法忽视。在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中还存有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实践团对老战士进行了采访来让大家对当年的抗战生活,红色历史有更清晰具体的了解。据老战士回忆:“在战争中的日子,能吃饱饭安稳地睡一觉,就是生活上最大的满足,活下去就是最大的愿望,就盼着什么时候胜利过上和平的日子啊。”瞻仰着英烈战士的塑像,实践团被老人无私的精神,英烈们为国牺牲的气概所撼动,志愿者范敏有感:“在当时冷饿交集的条件下,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紧跟党的指挥,靠的是极大的精神力量支撑。”参观完纪念馆后,实践团成员表示:“富有严谨的精神,积极谋划,敢于反省,多次实践。这便是广大青年学子能从中汲取到的营养。作为师范生,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子,我们要更加认真的学习红色革命历史及其精神,讲给下一代,让我们的红色基因得以传承。”
传承“红色基因”
国家,是人民的扎根之地。在全国抗疫攻坚时期,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为早日打完抗疫攻坚战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学习党的思想,跟从党的领导。
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在本次暑期三下乡活动中纷纷表示:先辈的经历和精神是马院学子学习的对象,前进的榜样。充分挖掘陕西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核,奋斗向党,磨练意志,推动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融合,争做新时代和新青年的引领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25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