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防艾防疫”活动在线上举办。本次活动由大学生保健协会发起,成员由生命科学学院学生组成。本次“防疫防艾”云端暑期实践旨在向广大受众宣传防疫防艾知识,结合疫情背景倡导受众更加关注疾病与健康。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根据血清分型,HIV可分为Ⅰ型(HIV-1)和Ⅱ型(HIV -2)。HIV主要侵犯的是T淋巴细胞,引起人细胞免疫严重受损,继而发生条件致病菌感染、恶性肿瘤等。众所周知,防艾一直是全球热度不减的话题,2016年全球艾滋病发病数是11年前的9.7倍。到目前为止,艾滋病已造成全球3700多万人死亡。2017年,全球有接近1000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病症,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怎样才能让更多的普通人对全球范围疾病拥有更全面、准确的了解呢?实践团队首先进行线上会议讨论,确立了问答思路,针对艾滋、结核及新冠肺炎等疾病设置相关问答题目,由官Q发布调查问卷海报。
截止8月4日,艾滋病知识了解调查共收到77份答卷,小组就答卷进行整理分析,并将以此作为下一步宣传的依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对艾滋病的症状和危害、传播途径等有一定了解,也都能清楚认识到艾滋病在我国的严峻现状。然而,有超半数人对社交媒体上的相关公益广告并没有太多关注与印象,说明防艾宣传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有近半数人不知道或不了解国内外有关的艾滋病救助机构、平台,防艾知识有待进一步科普。
图为艾滋病问卷调查结果。程淑静供图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在世界各国流行,全球接近20亿人口被结核杆菌感染,有2000万人深受其害,年新发病人达800-1000万人,死亡病人达300万人,核病确实是传染病的头号杀手。
团队于8月7日整理完毕第二份结核防疫问卷的数据,可以看出,接受调查的每个人都知道结核病主要感染的器官是肺部,绝大多数人都对肺结核症状有所了解,特别是肺结核最典型的“反复咳嗽、咳痰或痰中带血”症状,九成以上接受调查者能够答对。但是超半数人不能正确区分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属于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和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麻疹,狂犬病,肺结核,百日咳,白喉,淋病,梅毒,疟疾等;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风病,包虫病,丝虫病等。
大多数人对结核病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有一定了解,在结核病传播途径的问题上,有近四成人存在错误认知。实际上,肺结核是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传播,正常情况下是不会通过血液进行传播的。
图为结核防疫问卷调查结果。殷文清供图
通过团队成员的相互协作与辛勤努力,本次问卷调查取得了较为有效的成果。宣教团队也会积极发布更多防艾防疫的宣传话题,并认真筹备活动下一步骤。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25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