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风筝,出现在脑海中的是:儿时的我在爸妈的陪同下于广阔的田野上肆意的奔跑,风筝随风扶摇直上……然,“时光啊,就像潮水。它送来了一切,也会……带走一切。”随着时间的溜走,我们的童真渐渐消逝,那股对风筝童话般的想象早已埋葬。为了找回最初的我们,弘扬和发展风筝文化,“烟台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追风筝的人”实践团于7月23日开启了追风筝之旅。
回想起出发的那天,道路上全是积水,前往火车站的一个地下桥也被淹没,经过多次转车才在最后时刻赶上列车。列车到达时,潍坊的天气也是阴郁的很,但,云销雨霁,彩彻区明,7月24日倒是难得的晴朗,实践队员带着激动而愉悦的心情,开始了对童年风筝记忆的回溯以及对风筝文化底蕴的探索。
在杨家埠大观园内,引人注目的工艺有两种风筝和年画。在网上我曾经看到过对杨家埠风筝的评价:“放在天上是风筝,挂在墙上是年画”。直到参观了杨家埠风筝博物馆,看到了关于杨家埠风筝的发展历程。我才深刻了解到这句话的含义,杨家先祖精通雕刻印刷和扎制灯笼技术,迁家至潍坊后,重操旧业,将制作年画的余料制作成了风筝,由此成就了潍坊风筝。之后经过一代代匠人的不断传承与发展,由此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杨家埠风筝。通过采访当地的手工艺人,我们了解到杨家埠风筝大多都表现出绚丽的色彩,以色彩鲜艳著称。通过毛笔一边用燃料一边用水在色彩变化的地方产生过渡色。他们在风筝上通常会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直观感受,无拘无束地表示理想和愿望,在造型用料和色彩配置上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独特的个性魅力是通过“扎、绘、糊、放”来表现。
本次社会实践历时七天,在这短短的七天社会实践中,实践队先后前往了杨家埠世界风筝博物馆、杨家埠大观园、盛达风筝厂以及潍坊附近居民聚集区。这七天的社会实践,让我收获了很多东西。在杨家埠风筝博物馆,我了解了风筝的前尘古往,见识了匠人的技艺高超;在杨家埠大观园风筝扎制作坊,跟随手工艺人学习风筝的制作,我亲身体会到了风筝制作工艺的复杂与多样,了解了手工匠人的不易;在盛达风筝厂采访了店主杨俊辉,对现行疫情当下的风筝市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懂得了疫情期间,人们生活的不易,也感受到了国人的自信与乐观,我也始终坚信,任何的天灾人祸,最后都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在采访潍坊本地人,他们与风筝之间的故事后,我被深刻的触动,原来一种文化真的可以深入骨髓,浸入灵魂,也许风筝在他们眼中早已不是风筝,而是超越了本体的精神支柱……
在此次的社会实践中,我们不只是简简单单的有感触、想法而已,在后期的工作中,团队成员为了做出自己的贡献,针对风筝文化和产业面临的问题,实践队员通过QQ群进行商讨、出谋划策,有负责制作风筝文化宣传片的,有负责在各大社交平台实时更新实践团最新动态,也有负责进行文字投稿,也有负责跟身边的人普及风筝的历史文化……在前期的实地实践,后期的团队协作中,我们也收获了真挚的友情,通过团队协作,我们真正感受到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力量,那力量温暖而铿锵,大抵是我们精彩了实践,实践促成了我们。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712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