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翻涌,东梓关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浮沉,我们顺沿着布满沥青的青石板路来到了东梓关村。粉墙黛瓦,风韵永存,郁达夫笔下的这个江南古村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给世人以无穷的惊喜。,7月28日,我跟随着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聚焦新兴乡村,探寻多元发展”调研团来到杭州富阳东梓关村追寻水乡文化的踪迹。
小桥流水人家
江南水乡,又可唤为鱼米之乡,我对它最初的印象也仅仅来自于课本上各代文人的风流文字之中。令我惊喜的是东梓关村满足了我对江南的全部幻想。青泥石路,粉墙黛瓦,毫无其他现代装潢粉饰,全是一幅古色古香的江南民居的模样。我的指间轻拂白墙,我不禁对这村庄生活产生无限向往,无愧为“中国最美回迁房”。
立足于河岸旁远观房屋,我发现它的房屋并不是刻意死板的排列,反而是错落有致,恰到好处。我望见不远处的一位坐在竹椅上的大爷,走上前询问,他说道那时候设计师和村干部给大家开了好多次讨论会,来倾听村民的想法。大爷刚搬进回迁房的时候总怕跟以前的老邻居们会疏远了,但是这样对街而居的布局反而更加密切了彼此的联系。我想村庄设计师最初设计之时也一定是考虑周全,才使这水墨民居的疏淡意境中增添了一丝中国独有的人情味。
流水系情,我们在走访的过程中遇见了一群旅客,游客提到:“这儿就是舒适,慢节奏,没有很多旅游景点那样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商业化气息浓重”。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是我们在东梓关能够见到100多年前的望族大院,见到了被岁月漂白了痕迹的木雕回廊。同时东梓关村可以借助独特的文化,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发展市井经济。东梓关村的店家对我说,相较于从前,如今店家们在维持基本生活的同时还能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福利,收入较从前大大提高了不少。
文化古迹正风骨
以河岸指路,我们来到了安雅堂。安雅堂是富阳中医骨科文化的发源地,正是从这里出发,富阳骨科才得以名满全国。这是富阳一代名医张绍富开始悬壶济世的地方。安雅堂共由3个单元展厅:序厅、正骨源流、苍生大医,我最为深刻的还是苍生大医。这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草药,我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复元活血汤、血府逐瘀汤……馆内标示着各式各样的中医药汤及其剂量配方,一钱草药却能医治世人,我充分感受到了中医的魅力。且该单元还原名医治病正骨场景生动形象,将药用草药做成标本装饰成面,更增添了几分艺术气息。我们从村书记处了解到东梓关中医骨伤康养医院即将落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东梓关村也能够将富阳骨伤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为东梓关特色小镇增添中医文化特色。
古建筑是一座村庄的根,将曾经的点滴都毫无保留的展示给每一个到访的人,天空雾蒙,又给村庄增加了一抹神秘。我们站在的东梓关码头边望见眼前的一挽富春江水,想象着从前熙熙攘攘的船只从江面驶过,而村民过着农耕打渔的安适生活。随着水运航道和农业的双双衰败,这个曾经繁盛一时的历史文化村落也日益凋敝,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空心化愈发严重。青石板路的足迹越来越少,繁华热闹的村落逐渐远离喧嚣直至沉默。而正是对文化古迹与民居情结的保留使东梓关获得了重生的机会,我想这也是生活的馈赠。
世代乡贤传文化
东梓关村的村民活动中心的标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过时节,知村史,唱村歌”。我跟随着队伍漫步在村中,看到了一起嗑瓜子谈趣事唠家常的村民,望见了村口白墙上刻写着“天下雄关多多少,富春江上东梓关”的村歌,东梓关三个字对于其村民而言我想应该意味着浓重的归属感。
我走进村庄的村史馆,馆内的展板上记录着一位位行善事、明德行的乡贤。有创制小学、建桥修路的许家兄弟,有一位位教书育人的桃李之师,他们用行动将善文化在村庄中不断流传下去,我望见这一位位道德的楷模,心中感慨万分,敬重之情油然而生。罗书记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古村落,东梓关村一直注重对文化的传承。它大力发展乡贤文化,建立了一个东梓关村乡贤驿站,站内设有乡贤书画室、乡贤图书角等场所,平时村民可在此进行书画研习、阅读等休闲活动,村民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乡贤文化的熏陶,修身养性。东梓关村还举行了首届乡贤代表联谊会。重文化,兴乡村,一个村庄只有注重当地文化的传承,才能不断地连绵发展下去。我想这也是东梓关村得以不断发展的秘诀。
“东梓关在富春江的东岸,钱塘江到富阳而一折,自此以上,为富春江,已经将东西的江流变成了南北的向道……”这是郁达夫笔下的东梓关。时光流传至今日,我们感受着一个古村历史的积淀所带来的独特魅力,我相信在身后的江南水乡文化的支持下,东梓关还将在富春江畔熠熠闪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767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