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非遗文化,使当代大学生更好的感受非遗的魅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让非遗真正的“活”起来。8月1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七开得胜实践小队学生踏上了苗族之旅,来到了云南省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砚山县平远镇,亲身感受这项非遗的魅力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是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青年人成长获取全面文化知识的需要,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与自然遗产中的那些名川大山都不一样。它指的是一种以人作为主要的载体,用口传和身体方式作为传播的文化遗产。这种遗产往往最容易被忽视,它们随着老一辈的去世最容易消失。
麻是苗族服饰的重要原料,通常是3月种7月收。麻地一般都是经过近千年的历史传承下来的。由于国家政策原因,麻的产地现在只有云南贵州和湖南等地,于是8月1日清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实践小队来到了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分成了两组,一组跟着村民去麻地中感受采摘麻的过程,一组留下来在村子里采访苗族村民,了解她们服饰的来历以及苗族的风土人情。来到麻地中没有丝毫的阴凉处,村民们在炎炎烈日下辛苦采摘麻,使同学们真正的感受到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感觉。尽管烈日炎炎,乡亲们的热情丝毫没有减少,使学生们感受到了苗族语言的热情和苗族人的热情。苗族奶奶亲手教实践小队如何摘麻,用镰刀将麻在根部砍断,根留在土中,第二年还可以长出新的麻来。砍下的麻上面的叶子是不能用的,也需要在现场砍掉,叶子留在原地可以作为第二年的天然肥料。8亩地全靠人工来采摘,为了保证麻的质量。村民们干净利落的收麻过程,好像他们与麻本身就是一体的,他们在与麻交流,是精神情感上的交流,是一代又一代的交流。
乡亲们在麻地中将麻的叶子砍掉然后扎成一捆立在地中,在采摘过程中,奶奶说道:“今年干旱雨水不好,一般麻都可以长到4米高”麻对雨水的要求极高。采访中学生们了解到一般细的麻线才用来制衣,粗麻线便被用来制作草鞋。所谓“壮族站山头,苗族站水头”这也是苗族所在地区适合麻生长的原因。这些麻生长在这里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手艺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小时候上山采野菜小孩子们穿着麻制的衣服,那些虫蛇闻到麻的味道都会绕开。和苗族乡亲们的谈话让学生们更深的被苗族服饰的制作过程与文化所吸引。
苗族人们从小甚至是祖祖代代都在这里生活,苗族服饰的传统和苗族文化是从小耳濡目染的是刻在骨子里的。这里的每个人都很热爱自己的民族,以自己的民族风俗传统为骄傲,这就是民族自豪感吧。实践小队的任务不仅是了解苗族服饰的制作过程,更是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它传播。
“我很高兴你们来采访我并且关注我们这项非遗,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将这项非遗完整的传承下去,保存老一辈的手艺。”奶奶在采访中这样说道。每一项非遗都是“活”着的,有生命的。他们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民族村民对这个民族的热爱,寄托着他们的希望。每个人都希望这项非遗可以顺利传承,并且发扬光大。他们都不希望这项手艺断送在自己的手中,他们都在拼了命的热爱着这个手艺。奈何社会经济发展的迅速,古老的文化被大城市的快节奏抛在脑后,这正是当今社会的悲哀之处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代代相传中传递的是群体的价值。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十分重视,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收到了比较大的冲击,所以更需要人民群众的重视以及保护。希望实践小队的的这次实践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这项手艺,并且将它保护下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212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