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调研活动中,我们主要调研了秦皇大道沿路的海绵城市建设。秦皇大道是沣西新城的一条主干道,这里道路两旁的绿化带都低于路面,且为中间低两边高的沟状,植物景观也异于平常。仔细观察,路边没有雨水井,连接路面与绿化带的路沿石上却多出一些孔洞。
“下雨时,路面雨水通过这些导流孔进入生态革沟,草沟上的娘尾革、蒲苇、细叶芒、石竹等灌木花革都是耐水又耐旱的品种,能起到拦活净化、过滤吸附的作用。“沣西新城海绵城市技术中心主任助理梁行行说,“生态革沟下,自上而下分为蓄水层、种植土层、粗砂填料层、砾石层,逐层对雨水进行渗透、滞蓄等处理,同时补充涵养地下水;遭遇强降雨时,革沟吸纳不了的溢流才通过高于生态革沟的溢流井排入市政管网,大大降低了城市内涝的可能性。”原来,这些特殊的绿化带就是一块块吸水的海绵,解决了市政道路的雨水径流。
沣西新城市建设如同在空白画卷上作画,不同于其他城市在低影响开发中仅限于某个项目的应用,沣西新城恰逢新城市建设的机遇,全面铺开海绵城市建设,并在实践中以技术规范统领建设。他们在详细规划落实分区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因地制宜,落实涉及雨水渗、滞、蓄、净、用、排等用途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用地;结合用地功能和布局,分解和明确各地块单位面积控制容积、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深度、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等低影响开发主要控制指标。在项目规划中严格做到地下建筑密度、地面透水率大于40%的要求,确保每个小地块形成“小海绵”。此外,他们还在光电、光热、地热等新能源利用和电厂余热利用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能源充足的时候充分收集和积蓄能源,需要时“反哺”城市,使海绵城市的内涵更加丰富。
数字中彰显综合效益。在总面积约450公顷的绿地系统背后,其实大有乾坤:经初步测算,该系统每年可以吸收270万立方米的雨水,削减径流量60%以上;使雨水重现期从最新设计标准的2年延长至3~5年;使城市防洪能力可提升2倍以上……一串串闪亮的数据生动诠释了海绵城市发展的生态命题。
经过实地调查与走访,我们收获了很多很多;在于新城工作人员的谈话与交流中,我们都对于“海绵城市”这种新的建设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这种实地走访不仅让我们了解到校园之外的相关专业知识如何应用,更加深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为我们将课堂所学运用到真正改善民生之中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214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