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实践
岁月如梭,伴随着酷热的到来,作为大学生的第一个假期就已悄然来到我们身边,我们小队的项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2020年爆发疫情以及南方洪水阻挡了我们部分小队成员的脚步,但是我们那一颗炽热想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心从未遗失,所以我们今年的暑期实践分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确保我们能够切身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与精神。
线上通过浏览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各种非遗不胜枚举,让人陶醉其中。
非遗,作为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沉淀,带给太多我们惊喜,每当浏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我们都会发现,古人的智慧惊艳了我们的眼球。在网站中浏览,我们不禁会发现非遗种类数目之多。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每个都在表现着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都在表现着国家软实力,都在为我们带来文化自信。
线下到孤山西麓切身实地体验文化遗产,其位于孤山西麓,始创于清光绪三十年,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创社一百多年,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于2006年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社内建筑布局精巧,园林静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一处展览点都有简洁的介绍以及二维码标识,通过扫描即可在手机上获得展点完备的信息,同时也有人工语音介绍,无需导游就可以自行游览并获知每一处展点、每一副篆刻作品背后的信息。可以说互联网让参观者更加便捷有效的了解了西泠印社,了解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有利于金石篆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经过线上线下的非遗参观,我们无不感慨万千。最大的感触就是骄傲和担忧。骄傲的是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支持,让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焕发生机,它们与时代相结合,在新时代中,衍生出新的、美轮美奂的文化。担忧的是部分非遗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失去了传承的年轻人,该如何面对时代的更替……为此只能叹息,我们也应该做点什么,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重视,让人民看到非遗的美好未来,让人们明白非遗必将在时代的长河中一直流传下去。
01互联网时代的非遗保护
在“互联网+”时代,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传播以及共享提供了创新技术,一些数字展示平台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比如数字展览馆、数字图书馆、线上博物馆以及云体验等。
大家都体验了一把
线上看展的乐趣
在过去人们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方式是面对面的对话形式,其传播过程也是一对多的单向过程,彼此之间没有互动,而互联网平台的搭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电子图书馆或是线上云体验的传播共享模式,人们与传承者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进行“交流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的传播起促进作用
02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链
03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具有复杂的因果链和交互关系。
非遗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基础,有利于实现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要实现产业兴旺,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
从“守艺”到“受益”,互联网时代“非遗”如何活起来
现在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越来越盛,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会选择利用电商平台销售产品。这使得许多居住在贫困偏远地区的手艺人解决温饱问题,甚至发家致富。
此次实践,我们在感受非遗文化的同时,
也了解到了互联网对非遗传承的重要意义,
感受到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要作用,
我们应该,
抓住发展机会,
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
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传承下去。
经过实践,我们可以看出非遗工作已经进入新时代,任重而道远,通过学习开启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门,只有理论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摸索,才能创造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我们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新时代文化工作者的一份子,我们坚信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学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保护传承发展永远在路上!永远在进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2195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