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学校“鼓励在乡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开展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服务三农、青年工作、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实践活动,帮助发展乡村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美化乡村环境,促进公共服务,提升乡风文明,促进基层团的工作”这一号召,来自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计算机学院赴湖北省八县历史文化古迹调研服务队”的成员们就“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这一主题,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古迹,采用“线上云组队”和“线下实地调研”相结合的实践形式于7月16日-7月31日,分别在咸宁市嘉鱼县新街镇、黄冈市浠水县、孝感市孝昌县花园镇高潮村、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马骑山村、黄冈市黄梅县、襄阳市宜城市、武汉市市区、随州市随县安居镇肖店村等八个地区开展为期15天的乡村调研工作,旨在通过他们的调研,让更多的人了解保护历史文化古迹,同时为助力乡村振兴添砖加瓦。2020年8月10日,一位队员在父母的陪同下前往黄鹤楼进行调研,期间采取实地察看、书面调研、以及采访相关游客等方式,对我市历史文化古迹基本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选择黄鹤楼调研的原因
我的家乡,就是现在我们生活其中的武汉。或许,在很多外地人眼中,武汉实在是算不上一个好地方—夏季酷热,冬天湿冷,道路水远在修,公交水远要挤。我无法左右自然气候的变化,亦无法否认城市转型期的阵痛,但对于武汉,我始终怀着一份诚挚的热爱。或许正因如此,我眼中的武汉始终挟着荆楚遗风,带着几分屈原的诗情,亦带着几分长江汉水的磅礴。因此,在武汉市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中,我选择了在我看来最能代表武汉文化的黄鹤楼作为本次调研的主题。
黄鹤楼的来历
黄鹤楼是蜚声中外的历史名胜,它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面临汹涌浩荡的扬子江,相对占雅清俊晴川閣,刚好位于长江和京广线的交叉处,即东西水路与南北陆路的交汇点上。登上黄鹤楼武汉三镇的旖风光历历在目,辽阔神州的锦绣山河也遥遥在望。由于这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传至今的诗词,文赋,槛联、匾额,摩岩石刻和民间故事,使黄鹤楼成为山川与人文景观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楼,素来享有“天下绝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黄鹤楼的文化遗产
从小生长在江城武汉,孩提时代也登过黄鹤楼,但那时还赖在父母怀中不肯登临望远,现在回忆,当时楼有多高,有什么特色,里面陈列了什么,早已印象全无,但我始终认为有一种东西留在了我的身上,或许是一种“气”,一种随着长江的波涛奔涌而来的挟着诗情与力量的浩然之气。
毫无疑问,黄鹤楼是带着诗情的,暂不说楼内各代文人的字画诗作,就是黄鹤楼传说本身,也是美丽而神奇的,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当然,黄鹤楼也有着一种顽强的力量,这一点从这座楼屡建屡毁—仅清代就七毁七建的经历可见一斑。而在我眼中,这种诗情与力量的组合,正是荆楚文化最迷人的特质,正是这种“气”,让楚人有一种“敢为大下先”的豪情。所以,黄鹤楼传说不仅仅只是一个故事,黄鹤楼也不仅仅是一座供游人观赏的楼宇,更是楚文化、楚精神的象征。因此,保护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意义之一在于文化的传承。
黄鹤楼的保护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关重大而且刻不容缓,可是,应该怎么做呢?个人觉得可以从“受众”和“授众”两方面来考虑。
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需要培养专业的研究人才并给他们更高的地位和权力,让他们专心于研究,他们是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另一方我们要针对更广大的非专业的群众,开展深入浅出的知识与趣味性共存的各种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自己的文化与传统,毕竟,文化只有在人们群众的口耳相传中才能保持传承的活力,历久弥新。
具体来说,对于“授众”,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在学术上提供更好的研究条件和经费支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尤其是在大学和研究所,要给相关研究人员更多的重视,不能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从政策上保证他们的地位和相关的经费支持,不能让他们的研究陷入有心无力的困境。
2、要给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平台,给他们更多交流的机会。一方面要加强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以便集百家之长。另一方面,要给他们和群众交流的机会,毕竟这项工作在国内做得还很不足,经验缺乏,因此必须容忍项目刚刚开始时的失误,给相关人员更多的宽容和扶持,才能使研究者和群众之间的交流走向正轨。
然而仅仅培养合格的“老师”还不够,还要有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这样才能在大众中普及。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多开展相关的活动,为了吸引群众积极参与,活动形式应该新颖有趣,即使是在实难标新立异,也至少应该放下“说教”的架子,表现出一份诚意。要让老百姓觉得“文化”就在生活中,可以雅俗共赏,而不是象牙塔中、博物馆里的古盖。
2、要加强公益宣传资金的投入,在公共媒体上制作生动有趣的宣传片,组织各种免费的参观游览活动,让公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优惠,不能只说不做,雷声大雨点小。如果这样反而会引起公众的反感情绪,把好事办坏。当然,总体的宣传是一个方面,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受众,还要量身定做一些特色方案。
结合式汉的情况,有如下具体建议:
充分发挥武汉高校众多的优势,利用高校内优质的人才和科研资源,做好理论上和社会调研,为实际活动打下坚实基础。并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让广大大学生解相关内容,利用这样一批为数不少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带动更多的人来了解相关文化。
结合武汉当代的发展与城市规划来开展具体宣传活动。在既有老武汉特色又蓬勃着时代气息的地方,加大宣传力度,会有不错的效果。
充分利用武汉的旅游资源。虽然武汉不是旅游胜地,但市内还是有不少可以玩的地方,比方归元寺、黄鹤楼、植物园、动物园、海洋馆、东湖景区、省博市博、各种美术馆文化站,结合每个景区宣传与之相符的文化传统,让游客在游览的途中愉悦地接受知识和熏陶。
以上就是我对黄鹤楼传说以及相关知识的介绍,并谈及了个人的感想,结合武汉实况提出了具体建议。黄鹤已去,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座楼台,更是荆楚大地一脉相承的诗情与豪迈,是一种必须传承的文化,一种维系民族的力量,一个城市的灵魂。真心希望昔日仙人之黄鹤,
在不久的将来能飞进寻常百姓的心里,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上述就是我此次调研所得的心得体会。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231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