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遵义会议不仅使我们党和红军在极端危难的关头,获得了新的生机,从此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而且使我们党从此获得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的可靠保证。遵义会议的伟大精神照耀着1935年以后的中国革命史,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征途上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前进。
遵义会议陈列馆大厅雕塑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会议室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正是由于这一转折,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沿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的召开和会议作出的决定,体现了毛泽东在这次纠正党内重大错误的问题上,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遵义会议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也就是从指导思想、指导方针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从此,党在前进的道路上有了正确的方向。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得到共产国际多方指导,有有益的帮助,也有不切中国实际的错误指示。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在与共产国际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特别是确定了符合中国革命特点和规律的积极防御的军事路线;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独立解决了党中央领导机构改组问题。改变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做法,实际上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全局上的领导地位。
国画《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精神
遵义会议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求索精神,其内涵主要是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民主团结。 ——《人民日报》
实事求是的精神
遵义会议堪称实事求是的历史典范,无论是对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历史总结,还是对红军进一步军事行动的谋划,亦或是对犯错误同志的批评和对被错误处理的同志的重新起用,无不体现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独立自主的精神
毛泽东指出:“我们认识中国,真正懂得独立白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遵义会议是我们党第一次在没有共产国际的干预下,独立白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从偶然性来看,红军长征前夕,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中断了通讯联系;从必然性来看,经过14年艰难曲折,特别是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的一系列挫折,红军高级将领和党的高级干部已经从实践中懂得,要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走自己的路。
坚定信念的精神
遵义会议前夕,党和红军陷入了极度危难之中:红军从长征初期的8.6万人经过湘江战役后锐减到不足3万人,前有重兵堵截,后有敌军围追,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生存环境十分险恶,随时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但从党的领导人到普通战士,没有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的中国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大家处变不惊,遇难不馁,认真总结失败的教训,积极寻找正确的道路。正因为如此,才使遵义会议得以召开,错误路线得以纠正,正确路线得以确立,从而转危为安,转败为胜!
民主团结的精神
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在幼年时期依据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没有共产国际直接指导的情况下,自己解决自身重大军事和组织问题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根据民主集中制、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取消了“左”倾错误领导人的指挥权,对思想上还未认识到错误的领导人,采取了耐心等待的态度。改变了过去对犯错误同志无情打击、残酷斗争的做法。遵义会议是正确进行党内斗争的光辉典范,是体现党内民主团结的光耀典范。
遵义会议精神,是历史留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遵义会议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战胜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下一篇推文中,我们将会介绍党史小故事合集,期待与大家的再次见面!
4.
副标题:遵义会议背后的故事——担架上的“阴谋”
通讯员:李娇,沈诗淇
遵义会议的伟大成功,离不开一些“酝酿”。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一书中描述了一个经典的章节,叫做“担架上的‘阴谋’”。而这个所谓的阴谋,实际上反映了“左”倾冒险主义被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所打败和取代的过程,对党和红军来说至关重要。
1.两个“三人团”
这件事还要从长征开始前的两个“三人团”说起。两个“三人团”,一个是长征前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最高权力机构“三人团”,掌握着中央红军的指挥大权。
另一个“三人团”是指毛泽东、张闻天和王稼祥三人。当时毛泽东患疟疾刚刚治愈,身体尚未恢复;王稼祥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负重伤后一直未愈,只能靠担架行军;张闻天身体尚好,一般是骑马行军,工作繁重时偶尔也坐担架。他们一起随军委纵队行军宿营,形成了一个新的担架上的“三人团”,后来被称作“中央队三人团”。
在担架上和篝火旁的朝夕相处,为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提供了一起交流意见的很好机会。毛泽东向他们分析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阐述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理,使他们明辨了是非,转变了立场,开始积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2.博古,李德下台
由于长征初期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红军在湘江战役中伤亡及其惨重。
为挽救危局,从过老山界到遵义会议前的这一段时期,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在中央政治局内部公开批评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指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失败,是单纯防御、短促突击、打阵地战等军事指挥错误造成的,在敌人已经张网以待时,仍然机械地坚持到湘西会合的原定计划也是错误的。毛泽东提出应该变与红2、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向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贵州进军。
毛泽东的建议得到了张闻天、王稼祥的鼎力支持,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也赞同毛泽东的意见,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在黎平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正式决定在以遵义为中心的黔西北地区建立根据地。黎平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改变了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使红军避免了可能覆灭的危险。
由于博古、李德仍然占据着军事指挥权,他们会黎平争论的失败耿耿于怀,不甘心放弃他们的错误战略方针,仍在时时找着机会转向湘西。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也深刻认识到,只要博古、李德仍然掌控军队,错误指挥就很难避免,党和红军随时都有可能陷于灭顶之灾。他们心急如焚,得出统一结论:应该把李德等人“轰”下台。
3.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1934年12月20日,军委纵队到达黄平。在一片茂密橘林里,张闻天、王稼祥头靠头地躺在各自的担架上。
王稼祥问张闻天:“红军最后目标,中央定在什么地方?”。
张闻天:“没有确定的目标。这仗这样打肯定不行,还是要毛泽东同志出来。毛泽东同志打仗有办法,比我们有办法。”
王稼祥当晚就讲张闻天的想法打电话告诉彭德怀,然后又告诉毛泽东。这消息在刘伯承等几位将领中一传,大家都赞成要开个会,让毛泽东出来指挥。随后,中央政治局猴场会议批评了博古、李德不过乌江、回头继续会合红2、红6军团的错误主张,重申了黎平会议的决定,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剥夺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央队三人团”继续商讨如何开好遵义会议。在毛泽东的主导下,他们商定了发言提纲,在会议上,按照他们三人已经拟好的提纲,旗帜鲜明而系统的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的错误军事指挥。会议第二天,毛泽东做了长篇发言,深刻剖析了错误军事路线的症结所在;之后王稼祥发言,表示坚决支持毛泽东的发言,提出由毛泽东指挥红军,由此主导了会议方向,定下了会议基调。
克服“左”倾错误领导的过程是复杂的,但确立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是大势所趋,是党的选择,红军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张闻天在回顾这一段历史时,这样评价:“长征出发后,毛泽东要我同他和王稼祥同志住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反对李德、博古的‘中央队三人集团’,给遵义会议的伟大胜利打下了基础”。
担架上的谈心交流和思考探讨,构成了红军长征胜利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促成了遵义会议的伟大胜利,将党和红军从危难中解救出来,对党和红军至关重要。
遵义会议总体总结
“遵义会议”精神有着鲜明的时代性与实践性,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为了革命的胜利,在长征中不屈不饶、英勇顽强,这不仅是战争年代的重要精神,也是实现“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作为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必须要继承宝贵的“遵义会议”精神,将其发扬光大,踏着革命先烈们的足迹,砥砺前行,不忘初心。
在遵义会议系列推文到此就结束了,感谢大家的支持!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2357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