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7
今天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追溯粟黍之源 弘扬非遗文化”实践队队员小祁来到了黄河唯一流经过的省会城市甘肃省兰州市的秦腔博物馆,探寻传统戏曲秦腔的魅力。
由于疫情原因,博物馆只开设了序厅、演员篇、班社篇与剧目篇展厅,走进演员篇展厅,小祁被展览墙上模样端庄俊俏的秦腔演员照片深深吸引住了。走过演员们的简介序列之后,还有一组照片引起了小祁的注意,那便是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长春电影制片厂与秦腔演员在一起的合照,1957年7月周恩来总理与甘肃省省长邓宝珊以及甘肃省秦腔演员在一起的合照,还有1958年7月朱德委员长与甘肃省秦腔演员在一起的合照。由此不禁让小祁感叹,感谢国家领导人对秦腔的肯定,加速了秦腔后来的积极发展!
在和展厅内工作人员的交谈中小祁了解到,秦腔别称“梆子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作为听着秦腔长大的小祁,不免对秦腔的演唱特点很是熟悉。秦腔的特点在于“吼”出来,唱词语言节奏也是非常丰富的,唱词结构是永言体,唱词的句子按照表现思想内容的需要有长有短,但其句式基本上可归纳为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散文句等。常见的有十字句和七字句,也就是整出戏词如同一首无韵诗歌一样排列整齐。
经过今天的参观了解,小祁对秦腔的基本发展脉络以及唱词特点方面有了更深的认知,同时也为秦腔有那么多种演唱讲究性而震撼,如今愿意主动学习秦腔的后来者逐渐减少,希望在对非遗文化的宣传之路上能让更多的人对秦腔产生兴趣。
来源: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追溯粟黍之源 弘扬非遗文化”实践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3626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