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7月20日电(通讯员 丁广缘、邢玉倩、王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珍贵财富,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浓浓中华之情,是促进民族团结、保持国家统一的坚实基础,保护和利用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培育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因此,烟台理工学院听党指挥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将探寻非遗足迹,建礼献党百年。
听党指挥队队员们在校期间已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到了胶东非遗果模传承人杨龙师傅,听党指挥队在7月16号探访了胶东非遗的第二站——果模。
上午烟台市文化馆为庆祝中国建党百年,献上了一份特别的祝福,开展了“胶东红潮·匠心烟台”非遗文创作品展。烟台理工学院听党指挥队进行了参观,里面聚集了胶东各个地区的非遗作品,本次实践采访的三项非遗文化,棒槌花边、果模、手作香的非遗作品都在此进行了展示。古老传统手艺彰显时代特色,赓续精神文脉,在这里,感受到是文化的底蕴,是胶东的热情,这是一份对祖国、对党的答卷。剪纸、泥塑、玉雕、绒绣等作品,都与党的一百周年相结合,将红色融入艺术,展现出了它们不同的美。
上午参观文创作品展,下午听党指挥队队员们去拜访了非遗果模继承人杨龙师傅。此次拜访时,杨龙师傅正在展示果模作品,在一张桌子上,整整齐齐摆满木质模具,这些木质模具都是杨龙师傅亲手做出来的果模,果模内容千变万化,丰富多彩,有表示富贵吉祥、兴旺和睦、长寿平安的纹样,也有绚丽多姿的花卉纹,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生活气息。这些纹样既有传统艺术纹样,也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意向图案,杨龙师傅创造出了无数象征美好寄托精神、启发向上的美好图案,让人们拥有口福的同时也得到视觉的盛宴。
烟台理工学院听党指挥队对杨龙师傅进行了采访,询问了有关果模的一些问题。杨龙师傅干这行已经二十多年了,之所以干这行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喜欢,便自己学师拜艺,经过多年的练习与努力才将果模技术练到醇熟。果模的原材料是梨树的木头,梨木经过多个加工的步骤才能成为家喻户晓的果模。
据杨龙师傅说,他仅有一个徒弟,近两年来学习这门手艺的人也比较少。杨龙师傅的手作果模相对于机器制作的果模确实更加复杂和耗时,但是杨龙师傅的手工果模是有故事的、有灵魂的、会说话的,这是机器刻出的果模无法比拟的。
在大机器生产时代下,手作已逐渐变得稀缺,一些非遗传承人已进入了老龄化时期和衰亡高峰期,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项目的传承与保护。非遗作为中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过程始终与灿烂的中国文明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着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显示了人类在思想和实践上所能达到的智慧高度。因此,非遗需要加强文化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要破除非遗传承困境,就要让更多人接触到,并潜移默化地根植于人们心中,这样非遗的传承才不会后继无人,让小众的非遗大众起来,通过不断创新,让非遗有持续的生命力,以更具体验性、互动性的方式展示非遗的魅力,才能让非遗传承动起来、活起来,让文化的瑰宝真正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737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