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啭莺语,曲调梦萦
——-山东大学“传国粹,承匠心”社会实践之黄梅戏篇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庐剧、徽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它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黄梅戏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崇尚情感体验,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
通过介绍,我有幸联系到合肥黄梅阁艺术团的负责人王春晖老师,听她讲述与黄梅戏有关的故事。
合肥黄梅阁艺术团成立于2014年8月,是一支以戏曲表演为主的综合性文艺演出团队,因热爱而相聚。团队自成立以来,除在省内演出外,还远赴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省市表演黄梅戏,将安徽的文化名片撒向祖国各地,受到当地观众的一致好评。特别是2018年6月,受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沙雅县政府的邀请,团队精心组织了一台经典、精彩的黄梅戏远赴新疆,将安徽的黄梅戏首次带到祖国的西北边陲,分别在沙雅县五个乡镇连演五场,受到当地政府及群众的热情接待和热烈欢迎,演出在当地引起轰动并掀起了黄梅戏的热潮。
谈及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王老师表示:黄梅戏在发展过程中有两个巅峰时期,一个是上世纪60年代以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为代表,另一个是上世纪80年代以马兰为代表,著名曲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等,她们通过努力将黄梅戏推向了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同时,在上世纪60年代,香港邵氏电影看见了商机,创作了众多黄梅调电影,推动了黄梅戏国际化的进程。虽然上世纪80年代后黄梅戏呈现出式微的趋势,但让王老师感到欣慰的是,随着近几年国家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视,社会各界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就合肥市来说,“戏曲进校园”在诸多学校的实践中赢得了巨大的反响,对于青少年群体中普及黄梅戏具有重大意义。例如2017年6月27日,合肥一中首届戏剧节终于在大家的期盼中震撼登场,给全校数百位师生带来一场场戏剧艺术的饕餮盛宴。艺术团也一直与市区内的文化馆保持联系,经常在省内举办公益性惠民演出,如驻场包公园等,但受普及度不够广以及疫情的冲击等的影响,下一步的黄梅戏宣传推广方案还有待商榷。
关于未来发展的可行方案,王老师有几点设想:首先,群众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宽,除了以往的观众互动群外,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加强对黄梅戏的推广传播。其次,在前一阵观看韩再芬老师于安徽大剧院的演出《不朽的骄阳》中,王老师也得到了一些启发,她表示:比赛开始前,团队会向观众免费发放画有韩老师卡通肖像的手提袋、扇子等文创周边产品,这不失为一种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此外,黄梅戏具有易于上口的特点,人人都可轻易哼上几句,与其他剧种相比向大众推广可能也较为容易些。
本次的采访让我对黄梅戏及其未来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对文化传播的手段加以创新,要进一步将黄梅戏普及到群众之中,发挥群众的力量使其传承与发展达到最高峰。
图/文 闵姝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35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