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号召,传承非遗经典,献礼建党百年,烟台理工学院听党指挥队暑期7月15日至7月17日在烟台市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这次社会实践是进入大学持续时间最长、涉及地区最广的一次社会实践,也是第一次在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主题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作为联络员也成功联系到了非遗传承人,这次的社会实践让人充满期待。
三天时间,我们依次探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棒槌花边、果模和手作香,这些都是胶东地区的非遗,更是一代人的回忆。我们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料、现状和传承等问题做了采访,对胶东非遗文化进行了观摩学习,三天的经历和过程,让我对非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棒槌花边的传承人王家卿住在一个小农村里,那是一个已经六十多岁的奶奶,她仍然在床上手指翻飞,创作棒槌花边;果模的传承人杨龙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师傅,他仍然手持工具,制作果模。手作香的传承人王德正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师傅,他大学毕业后选择创业,致力于手作香的传承。三个人都在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贡献,他们都是伟大的人。
在棒槌花边王奶奶家,奶奶热心的给我们吃甜瓜,在临行前与我们依依不舍的道别;在果模杨龙师傅的摊位上,他耐心的看着喜欢他作品的人,讲解他的作品;在胶东手作香王德正师傅的工作室,我们听师傅讲解手作香的知识,听他讲这一路上的趣事。原来了解非遗传承也是如此轻松愉悦的一件事。
三天的社会实践,让我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面容,和我想象中高端的非遗完全不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非常接地气的,无论是住在村庄中做棒槌花边的王家卿奶奶,还是用果模养家糊口的杨龙师傅,之所以从事这个行业,是那个年代人们的选择,都是养家糊口的本事。
本次社会实践探访了三个胶东非遗项目,其实在如今的社会传承已经变的非常的少,仅仅有一些有时间、有能力并且喜欢它的人,才会千里迢迢去学习、了解它,事实上,大部分人还是只是表面的了解它,并没有仔细的研究过它,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它的做法。果模杨龙师傅的徒弟也已经四十多岁,手作香即使有人买它,也很少人去学习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亟待解决。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手作,手作相对于机器制作更加复杂和耗时,在当初那个年代确实是许多人从事的行业,但是,机器生产时代已经到来,这些手作产品因为耗时长,逐渐适应不了时代的需求,这些非遗继承人也逐渐减少。我想,他们仍然致力于手作,是因为那份初心,手作是一种选择,手作是有故事的、有灵魂的、会说话的,这是机器刻出无法比拟的。
在大机器生产时代下,手作已逐渐变得稀缺,一些非遗传承人已进入了老龄化时期和衰亡高峰期,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项目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非遗需要加强文化传承与保护。
这次的社会实践,我不仅仅是观摩学习了胶东非遗,更感受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但遗憾于现在很少人去学习与传承这些文化了,非遗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希望更多的人喜欢非遗,传承非遗,让这种文化的痕迹保留更久,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要破除非遗传承困境,就要让更多人接触到,并潜移默化地根植于人们心中,这样非遗的传承才不会后继无人,让小众的非遗大众起来,通过不断创新,让非遗有持续的生命力,以更具体验性、互动性的方式展示非遗的魅力,才能让非遗传承动起来、活起来,让文化的瑰宝真正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517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