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观麦秆之绝色,更觉传承之重责
——浙财实践团赴浦江寻访非遗精神
非遗的精神是什么?有人说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有人说是抓创新、守自信。在浦江麦秆剪贴非遗传承人蒋云花老师的眼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祖先流传下来的血脉,是一种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但是在当代年轻人的眼中,非遗精神似乎是古老高贵,或者是模糊而遥不可及的。
那么非遗精神,如何才能进入年轻人的生活,变得可触可感呢?带着这些问题,在7月23日,由浙江财经大学图书馆费粤越老师带领,6名学生组成的“麦秆春天长成画,薄翼片片剪成影”实践调研团队,前往浦江民间艺术博物馆和浦江云花工艺美术有限公司,探索麦秆画中藏匿的非遗精神。借着浙江省十四五规划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东风,趁着盛夏为数不多的凉爽,实践团踏上了这趟非遗文化之旅。
实践团受到了浦江民间艺术博物馆馆长蒋云花大师热情的接待,并参观了博物馆。馆内蒋先生所获荣誉星罗棋布,从浦江县到联合国,麦秆剪贴也因此受到了各级的关注。成员们在陈列的作品间流连忘返,对麦秆的纹理与光泽啧啧称奇。从影像的观赏到近距离的接触,实践团队真正领略到了麦秆剪贴的独特魅力。
观看浦江云花工艺美术有限公司的宣传视频,以及麦秆剪贴的非遗传承纪录片后,成员们对于非遗精神产生了具体的、纵向的了解。团队负责人胡圆球采访了蒋云花老师,她如是说道:她这一辈子都奉献给了麦秆剪贴,是兴趣、更是责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团成员们也当了一把“三小时手艺人”,仅仅三小时,成员们就切实地体验到了手工艺者的不易。制作过程中,实践团遇到了镂空不易裁剪、麦秆边缘裁剪不圆润、摆放不整齐等问题,但在麦秆画老师的帮助下,最终成功地制作了鼠、牛和带有浙财标志的梅、兰、竹、菊麦秆画。滴滴汗水,片片麦秆,深化了大学生们对麦秆画技艺的认识和对工匠精神、非遗精神的理解,对于坚守着的非遗传承人们更多了一分真挚的倾佩。
然而,就是这样一项贴近群众生活、制作精美的非遗技艺,其发展现状并不容乐观。团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麦秆剪贴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大众知名都极低——在本地居民尚且如此,遑论放眼全国。
所幸,文创对于非遗现状改善是有效的——一部分受访者表示愿意支持非遗文创产品,这也为后续的传承创新指明了道路。同时,同类产品挤压市场,手工难以替代,不易于机械化制作,传承人越来越少等问题愈加突出,实践团队结合专业知识提出了一些建议,相信这对保护麦秆剪贴有一定的帮助。
保护麦秆剪贴可以保证这项非遗得以传承和创新,彰显“浦江自信”,有助于研究浦江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浦江当地的节日、婚礼、祭祀等民间行为以及浦江地方传统审美习俗等。由此引申,保护非遗可以彰显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这次实践中,深切体会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她们的热爱和责任让非遗不再被埋没,在中国大地上熠熠生辉。麦秆剪贴传承人蒋云花大师不仅用言语更用行动向我们阐释了非遗精神,是坚守、是传承、是创新、是责任!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学习非遗精神的内涵,要秉持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中国青年,为祖国、为人民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实践团队的一位同学表示,寻访非遗精神,探究非遗内涵,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身边的非遗,传承非遗精神,使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更加光彩夺目。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79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