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调研江苏民歌,助力江苏民歌未来发展
——文学院“江苏民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在对苏州园林、汉服等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化之路进行了调研的基础下,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民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苏州与扬州两个小分队,进而针对江苏民歌进行了实地调研、采访,意在为江苏民歌发展寻求更好的发展之路。
7月18日,苏州小分队的两位同学来到位于苏州市常熟市白茆镇的红豆山庄,参观了白茆山歌馆。
白茆山歌流行于江苏省常熟市东境白茆镇的传统民歌,是吴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愿意演唱白茆山歌的人越来越少。
成员们首先对红豆山庄市场策划部的周晓敏进行采访,对红豆山庄和白茆山歌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了解。随后,成员们在市场营销中心的带领下,前往白茆山歌馆。
在途中,成员们采访了修缮花草的老阿婆,从中了解到她们年轻时大部分都会唱白茆山歌,但由于后来工作的越来越繁重,这项娱乐活动便逐渐式微。
来到白茆山歌馆后,成员们在运营经理王平的介绍下,由讲解员张晓婷带领,进行了沉浸式的山歌体验。据悉,在白茆塘也有过一个旧的山歌纪念馆,和新馆相比,材料更珍贵丰富,两处纪念馆都是由政府拨款建造。随后,成员们在文献资料的展示中,感受白茆山歌从良渚文化以来的久远历史。最后,张晓婷为成员们请来了白茆文化站站长沈建华,他是一位白茆山歌的传唱者,是一位69岁的老人。他阐述了对于白茆山歌传承所面临的困境的无奈,以及对于未来推广传唱白茆山歌的规划与信心,并主动为成员们演唱了两首白茆山歌。
同时,苏州小分队的另一位成员选择了人流相对来说比较密集的商业街作为采访地点,对路人进行了一系列采访。
首先采访的是一位阿姨,这位阿姨并不是江苏人,但她已经在江苏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在采访过程中,阿姨提到她听过老人唱江苏民歌,很有韵味。对于江苏民歌未来的发展,阿姨觉得可以多和短视频平台合作。之后又采访了阿姨的女儿,了解到初中的音乐老师会教学一些江苏民歌,这对于江苏民歌的传承无疑有着很大的帮助,小妹妹觉得江苏民歌很有意思,很好听也很好唱,自己课后也听过不少的江苏民歌。
接下来受访的一些年轻人认为,江苏民歌可以加入一些流行元素以更多的吸引年轻人的注意,还可以通过举办线上线下的活动等方式来扩大印象力,也可以出一些周边产品、文创产品等。成员了解到现在的年轻人大部分人都听说过江苏民歌,但真正了解过的人占少数。
7月18日,扬州小分队的成员分别前往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和扬州民歌民乐公园,进行了关于扬州民歌的实地调研。
上午,成员们前往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遗憾的是,博物馆内并没有与江苏民歌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可见江苏民歌的发展现状仍有较大进步空间,仍需要更加专业化的发展途径。
在展馆内,成员们采访了部分游客,询问了他们有关扬州民歌的问题。大部分年轻游客对扬州民歌不甚了解,比较熟悉的只有茉莉花等广为流传的民歌。部分年纪较长的游客对民歌有较多的了解,但也表示近年来更多了解的还是流行歌曲。一位受访者说:“现在一般很少听民歌,但许多民歌经过改编后也是比较受欢迎的,就是有的听上去更像流行歌曲,缺少了民歌的味道。”由此可见,民歌的创新性发展还是有一定困难,需要克服与改进。
下午,成员们前往了扬州民歌民乐公园。扬州民歌民乐公园以发源于江都的亚洲民歌、中国民歌、江苏民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邵伯锣鼓小牌子等民歌民乐为表现素材,用园艺手法来展示“民歌民乐之乡“独有的文化魅力。通往公园的长廊上陈列着关于扬州音乐以及扬州民歌的文化知识,从古至今,各种品种分类细细道来,让参观者能够直接简明地了解到扬州民歌的相关知识。走进园内,随处可见包含民歌特色的雕塑建筑。公园的景点命名也是源于部分民歌的名字。整座公园成功将文化展示、体育运动和生态休闲三大功能融合,是文化产业化视域下江苏地方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相结合的优秀范例。
通过一天的社会实践,我们更加切身感受到了白茆山歌等江苏民歌的魅力,也深感其面临的生存困境。结合我们此前对苏州园林等世界文化遗产的调查,我们希望可以结合政府、传承人与普通民众的力量于一体,开辟一条利于整个江苏民歌的生存道路,让民歌文化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847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