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 淮南 8月4日电(通讯员 胡榕轩 李强 李沈烈青)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查济古村,有一处存仁堂的字号,一座清朝民居里设有中药铺,高高的柜子里药屉层层叠放,圆圆的簸箕里盛满了晒干的黄芪,一位须发斑白的老中医手捧线状医书颔首就读——他就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老中医刘宏志。
7月20日,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的成员们在当地向导的指引下前往拜访刘老先生,了解他的故事、感受中医文化。
据了解,刘宏志祖籍桐城西厢新渡镇,其太公有兄弟五人,其中一人参加辛亥革命而牺牲,其曾祖父刘开炎带着三个儿子避难,先到太平县新丰乡盛洪落脚。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其父刘世根为躲避抓壮丁,来到泾县查济村,同年刘宏志出世。
1948年麻疹流行,当时的医疗环境极其艰苦,缺医少药,只能煮些艾草水喝,但对麻疹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甚微,刘宏志也就是在那时候不幸患上哮喘,留下了终身遗憾。谈及此,老先生说到“我自己能体会病中之苦,更要用我手中的一根针、一把草去帮助别人”。
刘宏志回忆小时候读书,要背着米步行去六十华里外的茂林镇,小学毕业以后在家务农,闲暇时喜欢读书,经“文革”后,当时市面上流传的书籍很少,刘宏志得知村里的秀才家中有五本藏书,包含《伤寒杂病论》等,就跟着秀才后面识字读书,“一字为师,教会我识一个字,就是我的老师,我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摸索,走上了医学之路”。
厚岸王少甫是当地开明士绅,曾主持开办过震山中学,也是著名的中医。每次出诊到查济,因刘宏志好学,就让他跟随实践学习。雨天,他常去太平新丰医院观摩医师坐诊,虚心讨教。他曾因为一个病患的药方斟酌不决,步行到新丰卫生院,又步行去厚岸同其他医师交流药方,最终在原先的十一味药中更改了两味药,才回去给病患使用。
1969年,农村广泛推进合作医疗制度,培养赤脚医生,由于刘宏志出身好,又爱好中医,被当时查济大队选派到泾县五七大学培训班学习中医。在那里,他对针灸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培训班请来名医王豹,当别人都跑去昌桥看电影时,刘宏志留下来陪老师谈心,至今令他不能忘怀的是那晚老师对他的教导:“学好中医有用,年纪大了,可以在家坐诊,既救人命,自己也有口饭吃。”每谈及此,他眼里满含感激:“我现在年老耳聋,但可凭两根手指吃饭”。
1969年因为医疗案子,许多药铺停止营业,1971年刘宏志重新做起了他的中药铺子。老先生告诉我们,存仁堂这个字号,清朝至民国时期,发展至五家中药铺,分至芜湖,不断向外输送人才,他则在查济继续经营这家铺子。
随着查济旅游业的开发刘宏志愈加声名远扬,慕名前来求诊的人越来越多,老先生年事已高,问诊须得提前预约,他还自己研发了流锦香囊、兰梦枕和蘅芷清肤露等,特别是蘅芷清肤露,解决了许多秋天前来写生的学生皮肤过敏的问题,迎来了广泛赞誉。
刘宏志老先生从医的初衷或许只是想要治好自己的哮喘,但在钻研医学的路上,他渐渐领悟了医学的真谛。医者仁心,用自己手中的一根针,一把草,救治患病的村民,遏制住了疟疾的发散,使很多人免于疾病之苦,不再像他那样留下终身遗憾,才是他行医的真正动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878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