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这里面有千千万万人的努力,当然其中也有许多青年的加入。如今,虽已实现脱贫摘帽,但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队成员皆为今日之青年,更应投身实践,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7月17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文化艺术学院“三下乡”助兴小分队踏上回家的路途,自7月12日,历时6天的“三下乡”乡村振兴活动圆满结束。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助兴小分队参观了越西红军纪念馆,学习党史知识,向革命先烈致敬;开展了普通话推广活动,助力越西县普通话学习与使用良好风气的传递;在越西苹果小镇感受特色产业,进行主导产品销售渠道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就越西电商发展提出了我们的看法与建议;西斜的落日里在群山环抱中与乡亲广场嗨歌。六个日夜,深入越西居民,向其宣传、与其交谈。在乡村振兴这个宏观主题下,在一个个小切入点中,我们与越西人民亲密互动,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洒下我们的汗珠与欢笑。
虽未行遍千山万水,但这里却有家乡的味道。越西独特的文化、热情的居民吸引着我们拥抱这片土地,这里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印记,值得在漫长的时光里反复回味。在这六天活动里,一方面我们践行所学,建言献策;一方面,我们应证理论,切身体会发展进程,有所不同的是这里的质朴悠远,这里独特的乡村文化 。这里旧时老墙、广袤田野、溪桥流水……这些永恒的风景,经历了多少岁月沧桑、多少人事消磨,又经历了多少从推土机到挖掘机的威胁,但始终没有逝去。走进去,才发现,每一次遇见都是一次回忆,每一声惊叹都是一次唤醒。从中我们也发现这样被保留下来的乡村文化,也是乡村振兴的路,真正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在宜居宜业上留住乡村的“人。留住了往日生活的刮痕和肌理。文化,成为了扶贫的新方式。这样原生的田园风光、原真的乡村风情,孕育出乡村独特的气质与性格。
磨炼是青年最好的“成长礼”,实践是青年最好的“墩苗田”。 唯有从实践活动中锤炼、从探索求知中发现,才能真正“自我燃烧”提升自己。本次“三下乡”活动中,我们亲眼看见、亲身体会到了如今乡村以及城镇良好的发展之势,同时我们也在活动中,能够看到如今乡村振兴的些许不足之处。知此更能激发知重负重的担当,成长就有了筋骨。在进行对实践地主导产业销售方式的调研时,调研结果显示出电商在该地区基础依旧薄弱,许多新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工作依旧任重道远。从活动开始到结束,其中有比我们想象中更多的波折与磨砺,在此之中我们不断磨砺了自己,奉献了自己,更知自己是在做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不是多穿一件马甲、多戴一个袖标的特殊工作,旨在利他的服务不能成为试图利己的投机。我们在活动中传递爱心、贡献力量,在志愿工作中放大自我价值,保持纯洁的心、火热的心、敬畏的心,更要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在此次乡村振兴活动中,我们希望能尽我们微薄之力,助力乡村振兴,也希望我们能一直保持着少年意气与精神气质,不忘所来之处,不失那颗初心,在追逐自己的理想的同时,勇于承担起自己肩上的责任,心中铭刻着一往无前的精神气概、激荡着深切的家国情怀。
在这里,一切的山川、风物、故事,都最有味道。当我们背起行囊,挥别这片土地的时候,天已放晴,长空万里,触目皆画,道声“再见”,心中尤为不舍,正是在舍得与不舍得之间,我们才更加懂得珍惜,不忘所来之处,不失那颗初心,坚定脚下的道路,坚守未来的梦想,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乡村振兴,青春有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00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