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宁德8月8日电(通讯员 马思敏 冯海莺 田杰)基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年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FAFU-益点菇:食用菌创新技术赋能乡村振兴”调研队实践队员为了解以科研技术成果服务乡村振兴的落地模式,于7月10日来到了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进行实地调研与交流。
7月10日上午,实践队队员马思敏、冯海莺、田杰等人从福建农林大学出发,于上午到达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下午,在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院长胡开辉教授带领下,实践队到达研究院进行调研与交流。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是由福建农林大学与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签约的合作共建平台。该研究院将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和特色,构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创新基地。
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孙淑静在交流中了解队员们此行的目的后,耐心、详细地为队员讲解当下食用菌产业的创新技术如何与农民产业融合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的模式。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由管理机构、科研平台和人才团队构成,其中包括院务管理委员会、检验检测中心、福建农林大学专家团队以及古田民间科研所等多所机构、平台和团队。由福建农林大学提供人才、科技和科研项目,古田县政府提供资金、场所和政策以支持研究院的科技研发,再由研究院提供企业辅导、质量检测、人员培训和技术创新等服务,用技术支撑食用菌产业链的升级。现如今,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的技术已辐射至全国12个省,其中包括新疆、宁夏、甘肃等地。同时,聚焦福建省,研究院已辐射宁德市、南平市、三明市等30多家企业,涉及主栽食用菌品种10种有余。其中,以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为基点,辅导古田凤埔、平湖、大桥等乡镇10多家企业。
孙淑静副院长及实践队带队老师沙莉给队员们介绍目前研究院正在研究的一个科研项目——将已采收过的银耳废菌棒再次培养长出新的银耳,真正做到菌包中各类营养物质的最大化利用,在解决大量废菌包中剩余营养浪费的同时,还能提高银耳的采收产量。同时,本次研究中采用的银耳为“绣银1号”银耳新品种,是研究院专家团队采集野生银耳驯化选育而得到的。“绣银1号”外观呈“绣球型”:朵型蓬松、呈绣球型或菊花型、淡黄色、耳片细密,边缘呈锯齿状,从外观形态上跟现有品种有明显区别。边缘状的子实体增加了“绣银1号”的可食用面积,即增加了银耳的产量。与对照品种相比,“绣银1号”抗杂菌能力较强,营养成分优。经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检测得出,“绣银1号”总含糖量有明显提高。此外,孙副院长还带领实践队员参观生产食用菌、提取食用菌中营养物质、产品包装等实验车间设备。研究院的科技人员以海鲜菇为例为实践队员现场演示如何制作临时装片用以高倍镜下观察菌褶两侧子实层。之后,实践队员依次尝试动手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装片中菌丝的密集程度。
孙淑静副院长及其他老师给实践队队员们展示了以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为技术平台指导企业生产的各类食用菌产品,这些产品琳琅满目,各具特色。不仅有杏鲍菇辣酱、海鲜菇面条等,还有灵芝盆景、银耳干、银耳露罐头等。
在参观完研究院后,孙淑静副院长与队员进行一个小型讨论会,在了解实践队未来几天初步计划后,孙淑静副院长向队员们分享了她本人就“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见解,并向队员们指出科技创新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最后,全体实践队员与带队老师同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科技人员合影留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074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