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去支教?我能从支教中得到什么?这些问题,只有经历过十五天支教后,我才真正搞明白。
我的支教对象是郭梦雨小同学,很文静的一个小女生,很乖巧,很听话。当我第一次和她联系,她叫我一声老师的时候,我突然感受到一种厚重的责任感,一种身为人师的责任感。原本因为是线上支教提不起干劲的我,突然觉得这件事变得有意义起来。
后续交谈中我了解到,郭梦雨小同学爸爸妈妈经常不在家,她和爷爷,奶奶,以及叔叔在一起生活。当我第一次打电话过去,电话那头一个操着山东口音的大爷跟我交谈,我还以为我打错了电话。在接下来的支教时间协商时,我又了解到郭梦雨同学的叔叔白天要去上班,只有晚上回来的时候才能用叔叔的手机和我进行线上授课,我又问她你们班有其他人参加了这样的支教活动吗?她说很多人都去补课了,剩下的话她没有说出来,不过我也已经知晓,自然没有再问下去。
我的心情很沉重,可能是小时候所处的环境过于好了吧,我以为的理所当然,其实是他们的遥不可及。我开始明白了“支教”这个词的重量——这个社会的教育资源并不平衡,有些孩子凭借着良好的家庭,可以享受到更优质,更充分的教育服务;但有些孩子的家庭并不完美,无法承担高昂的教育费用,无法享受充分的教育服务。所以支教存在的意义,就是为这些孩子们带来充分的教育资源,为他们的未来助力,为他们的人生埋下希望的种子,这也许就是我们“希望小屋”的初衷吧。我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会尽己所能,给郭梦雨同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假期授课。
怎么授课?授什么课?如何授课才不会让她觉得无聊?如何授课才不会浪费这十五天?我在备课时对这些问题想了很久。其实,十五天的支教,如果按课本上的知识点一步一步复习或预习的话,其实对她的提升不大,而且她听这些也不会打起兴趣。所以我想,我能不能抛开课本,摆脱思维定式,去给她上一次与众不同的课?第一节课,我自主设计了一场思考课堂,作为打开局面的敲门砖。我先给出了三首诗,同样是描写农民生活的,为什么表达的情感却截然不同呢?围绕着这样一个问题,我带着她从时代背景,创作背景,诗人生涯,社会条件等等许多方面去追根溯源,我们融入诗人,与他感同深受,我们穿越到当时的时代,感受时代的特征,我看到她时而眉头紧锁,时而豁然开朗,沉浸在思考的过程中。当她在我们一个多小时的头脑风暴之后,自然地说出对诗歌的理解时,虽然看法比较稚嫩,但我仍然非常欣慰——我的目的达到了,我选择的方式没有错。
(图片:“希望小屋•山大担当”支教团成员冯子航在给郭梦雨小朋友上课)郭梦雨同学文静,乖巧,听话,就像小时候最常见的那种三好学生。对于学校来说,这固然是她的优点,值得表扬,但对于学习来说,这并不太好。她太乖了,所以她对老师讲授的内容深信不疑,不会去思考一些问题深层次的原因。她很少去怀疑,很少去反问,一味地接受知识,所以当我第一次和她交谈时,我发现她缺少一点灵性,一种本应该在这个年龄该有的十万个为什么的怀疑精神。这对今后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这样继续学习下去迟早会磨尽她对学习的兴趣。所以我想把她的思维带动起来,让她去思考,去质疑,去探寻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正是因为思考,学习才有了意义。之前背的滚瓜烂熟的诗句,深入分析,又可以发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曾经深信不疑的观点,稍加深入,就会发现其实根本站不住脚。打破思维定式,抛开传统的学习观念,我相信一定会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事实上,当我在第一节课课末给她两个选择:一是像这样的课堂,一起去思考,去发现;二是像学校老师一样,帮她巩固知识点。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之后的授课,教授语文时,我带着她去深入分析学过的课文,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原本藏在角落里蒙灰的宝藏;教授数学时,我们一起去质疑之前的学习,深入解释每一个名词的意义,为什么这个词要这么叫?为什么这个题要用这样的方法解释?为什么用计算得到的结果和实际行动得到的结果截然不同?同时在讲课过程中,我还插入地将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五门学科进行了简述,通过有趣的视频,有趣的小实验等教学方式向她展示了这些学科的魅力。希望她在以后涉及到这些内容的学习时会有所启发。
十五天的授课并不长,但我希望可以对她以后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产生影响。我希望她思考着去学习,我希望她对学习可以保持着长久的兴趣,我希望她可以发现学习的魅力。那么结果如何呢?我不得而知,只能将希望埋在心底,期盼着在岁月的浇灌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077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