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解读银信,守住世界记忆遗产,传承弘扬华侨精神。7月上旬,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燃梦调研队前往江门开展“觅侨乡赤子迹,承‘信建’家国情”主题实践调研活动。作为其中一员,我跟随团队观银信展、入侨建村、访收藏家,采访调查群众,学习感悟侨情。短短两周,有感触,有收获,也有思考。对比于收获,我却更想分享一下自己的反思以及对青年一代实践与传承的思考。
立志需躬行。说来惭愧,且不说我出生于日益繁荣昌盛的中国,学国史,承文化,如今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名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是拥有纵横千年的视野,得以采撷先人的智慧。我们的民族有着深厚的底蕴、浩瀚如海的精神财富,我却对它们知之甚少,仅局限于课堂中的一知半解,鲜少在生活中实践起来,更谈不上传承发扬了。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空有上青天、揽明月的逸志,却缺乏了踏实地、做实事的觉悟。这次三下乡,让我充分意识到作为国家发展主力军的青年一代走出课堂亲身实践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我们在传承之路上仍旧任重而道远。
不管是小小红船承载千钧,开天辟地的红船精神,还是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漫漫,不畏艰苦的长征精神,亦或是我们调研团队此次三下乡践行弘扬的爱国爱乡不忘本、勤劳卓越敢拼搏的华侨精神,都是先辈们言传身教,沿袭至今的民族发展之精神食粮。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我们的民族得以繁荣昌盛,正是得益于在中华民族文明传承途中,一代又一人的薪火相传。
在白沙镇墨林村,我看到了老一辈如村长马光荣、如居住在此的华侨后人们对侨建保护的身体力行,一份坚守一份传承,他们用行动传承着祖辈华侨精神。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百年历史变迁,随着侨居主人的离去,后人们大多对侨建背后的故事、祖辈外出打拼的历史知之甚少,年岁已高的老人们在逐渐淡忘,而年轻一代又忙于打拼无暇顾及,村里的侨建历史面临着无人问津、传承断裂的困境。同样的,在调查江门群众对银信文化的认知程度时,我们发现,虽然政府在对银信文化宣传方面加大了力度,博物馆展览、公众号宣传齐上阵,但效果似乎还是不容乐观。在青年学生群体中,许多人了解银信、了解华侨精神的途径多数还是局限在课堂之中,课堂之外鲜少会主动接触侨建银信,由于没有亲身走近,便尚未形成主动传承的意识,即便意识到了自己身为青年一代的传承使命,也由于缺少实践,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使银信文化、华侨精神传承下去。
其实这并不止是华侨精神的传承问题,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精神数不胜数,有一部分由于没有被及时地挖掘传承,已经被遗忘在时间长河里。而更多的,只有当我们不断传承发扬,才能使其免于消失的命运。青年人无疑是传承的主力军,我们学习知识,充实自我,是为了有朝一日有能力担起时代重任,而实践,正是将我们与社会连接起来的最好方式。如今,学校鼓励我们走出课堂,我们也应该更加主动地走出课堂,走近我们的优秀文化,如此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所学有所用,以我之力担传承之责。
我很高兴自己能够在这个暑假参加了这样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不单是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更是让我有机会将自己置于社会的坐标中,去探索、去实践,审视自我,或许我做得还不够多不够好,但我相信,迈出第一步,总能一步步找到前进的路。正如我们的团队实践,传承传播华侨精神,对于我们而言,可以说是从零开始,那我们就一步步做起,查资料、走实地、深调研、广宣传。如今,我可以自豪地说,侨乡文化传承,华侨精神传播,有我们青年学生的一份力量!
这个社会并不缺乏有知识的人,如何将所学知识外化为自身能力,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才是当代青年亟需思考的问题。只有当我们走出象牙塔,才能发现时代之需,最大效率地运用自身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只有当我们亲身实践、身体力行,才能真正承担起青年人承前启后的时代使命。青春如火,我也希望我们的如火青春能点亮国家的未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109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