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燃梦调研队在江门开展以“觅侨乡赤子迹,承信建家国情”为主题的暑期实践活动。
在我印象里,华侨就是那一群去到海外打拼的人,但具体到他们的故事,我是一无所知的。“因为陌生,所以探索”是我来到侨乡江门的初心。在来之前我浏览过很多很多关于侨乡文化、银信文化的资料,但耳闻不如亲身体会。当我真正地踏上这片侨乡的土地,走过一座座别有特色的侨建,听着一个个关于侨乡的故事,我才觉得我确确实实地触碰到了历史真实的一面。
昏黄的灯光,中式的装修,循着“当初只话闹风繁,谁料新婚生生拆散”的台山歌谣,我走到了银信博物馆里的电视机前,驻足观看黄卓才的家族故事。“每每父亲寄回信来,他对我的称呼都是您,因为你记挂在我心里。”黄卓才的这句话我尤为深刻。过去,华侨远在万里之外,他们只能通过书信与家里人交谈,信上的一字一句都是他们最想对家人说的话,是对家人的担忧,哪怕连称呼都已经蕴含着自己对家的思念。
夏日阳光甚好,凉风吹过竹林,竹叶沙沙飘落。在台山四九镇儒笏村的竹林深处藏着两座百年碉楼,名曰“三益碉楼”。在这里,我有幸和五邑地区最早的银信研究者李柏达先生有了一番交谈。交谈中,我了解到银信能够从国外传递到国内的家人手中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在禁汇期间,古巴当地的华人从他们每月所分配到的钱里一分一分地攒下来,长途跋涉去到汇信的地方,将那不多的银钱夹带着家书寄回国内。实际上,华侨们寄银信的成本比银信里的银钱还要高。我不知道以前的华侨是怎么在那被分配到的仅仅能够支撑生活的钱里省下来寄回家里人的,即使禁汇了,即使寄钱的成本比寄回的银钱要高,他们还是想尽着一切办法把钱寄回家里,这是华侨对家庭对家乡对国家的一种记挂,所以老一辈华侨的心愿也始终是“落叶归根,荣归故里”,可是去到古巴的那一代华侨很多都只能是客死异乡。
那一封封的银信是一个个华侨故事,是华侨的心血,他们所留下的银信是我们能够更近距离地去看他们生活的一个媒介。泛黄的纸张上字体也许工整,也许潦草,也许是自己一笔一划书写,也许是经人代写,但里面的感情是不变的——信上有着居家安康的愿望,有着振兴家乡发展的期盼,有着支持国家的慷慨。老一辈的华侨们从来只报喜而不报忧,在外生活不济时选择默默承受,然后更加地艰苦工作;当同行的一人意外去世了,他们也选择用“善意的谎言”隐瞒国内的家人。他们很多都只是平平凡凡的人,很多都叫不上名字,但却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家庭对家乡对国家的热爱;他们把苦藏在心底,默默在外打拼,将打拼回来的甜都给了家庭,给了家乡,给了国家;我想,“平凡中的伟大”指的应该就是这样。
后来,我还采访到了一位海归青年——罗达全先生。问及他为什么回来江门,他很自然的说了一句:“因为江门是我的家乡。”很自然的回答,我深深体会到他那发自心坎里对家乡的热爱,可能就像一句话说的:简单的话往往最牵动人心。罗先生传承了老一辈对国家对家乡强烈的归属感,他也通过着自己的行动去完成着老一辈希望国家富强的心愿。
老一辈的华侨迫于生活出去海外打拼,打拼的成果都回馈了家和国,他们始终铭记着自己的根。这样强烈的归属感是我们这一辈人应该去领会和传承的。国家,没有国哪来的家,我们应该时刻铭记这个国家的来之不易,这个国家是老一辈人用他们的双手打拼下来的。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时刻铭记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着共同的“中国梦”,也许我们不能站在多高的领奖台上为中国争取荣誉,也许我们不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我们却可以成为各行各业的人,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也是为国贡献。每个人生而平凡,但我们可以做平凡中的伟大,我们心中要始终坚守着那份家国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10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