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中,我受益匪浅。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我第一次深刻地了解到山区村落的破败现状;在后期的资料整理中,我也意识到古村落它破败的现状背后,是有重重原因的,或许这个问题一时半会儿没有有效的解决方式,相关的政府人员,包括当地居民都很无奈。这次暑期社会实践就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去从多方面了解当前的现状,结合多方面的采访记录,包括深渡镇人民政府、阳产村委书记、当地给我们充当向导的居民以及为当地土楼保护做出巨大贡献的郑小河老人,我更全面地了解到当地土楼保护的现状,以及当前对于土楼保护这方面有所欠缺的原因所在。
7月17日,在经历了合肥南站到黄山北站的高铁加上黄山北站到歙县的公交后,又经过了两班大巴车的颠簸,我们到达了深渡镇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镇。说它“小镇一点也不过分,毕竟它只有三条街道,四面环山,其与外界的闭塞程度可想而知,镇上也有“昌富里”,也就是原姚氏宗祠这样的景点,但它大门紧闭,想必平时也无人问津。当地的物价水平与外界相差无几,但营业的店面很少,甚至外卖平台上只能搜到一家月销量为二的炸鸡店,以至于我们吃饭时除了酒店就是马路对面的沙县小吃。当地的银行只有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一家国营银行,其他银行都是私营,可见当地的闭塞。当地很明显的问题是人口的老龄化严重,走在街上看到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当地的居民基本上都是散居在路边,在一家小区里,只住了四户居民,小区杂草有一米高,显得异常破败。
7月18日,我们坐面包车抵达了阳产村。首先我们采访村委书记,了解了一些当地的概况,比如近几年当地居民数量减少了许多。随后我们入村展开了调查,在随后的调查里,我担任了采访的录像工作,录像过程中,我对于当地现状有了进一步了解。
首先是对给我们担任向导的当地老奶奶的采访,她所说的是当地居民眼中的阳产村现状,从她口中,我们了解到当地现存人口不多了,而且以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为主;当地的土楼欠缺保护,都是当地村民自己出资对其进行维修;当地许多土楼被出售了,用来做农家乐或民宿;当地的医疗水平很低,村里没有医生,去看病只能通过十块一趟的面包车下山去镇上;唯一有所改善的方面是当地的植被覆盖率较以前有所提高,主要是受六九年洪水的影响,政府出资购买了树苗来固定当地水土。但是当地旅游业的收入,仅有极少一部分流入当地居民口袋里,所以部分居民会担任向导来挣取一定的收入。
接下来在向导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郑小河老人,并对他进行了采访。在对他的采访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他的愤懑,那种怀揣保护当地土楼的壮志,却无人附和的伤感。老人是站在知识分子与人民艺术家的立场上看待当地的土楼保护的,其看法与我们之前采访的向导很是不同。老人先是给我们讲解了郑家人祖先迁徙的历史,接着又说了当地土楼的历史与当地土楼独特的营建方式,但一讲到土楼现今的破败现状,老人很是悲愤,他拿出了他写的许多文章向我们展示,他说他之前把土楼保护了下来可能不是什么好事,政府与旅游公司只想着从中捞钱,却并没有对当地的土楼保护做什么实事,这就暴露出了当下的问题,政府只想发挥土楼的经济价值,却不注重当地土楼的保护。
7月19日,我们对前一天的采访资料进行了整理与总结,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前往了深渡镇人民政府,采访了副镇长。从他口中,我们了解到,当地政府其实根本没有把当地的土楼当做文物看待,只是把这些看做普通的土房子,不出资维修是因为只要出资维修了一家的土楼,就要维修家家的土楼,政府资金不足,而土楼只是因为之前的摄影大赛后才有了一点知名度,根本没有引起政府重视,政府根本没有在发展当地旅游业方面花费心思,这些原因导致了阳产村的逐渐破落。
7月20日,我们就返回了合肥,总体来看,这次实践活动对我的启发挺大的,或许还有很多古村落也面临着这样的现状,它们其实应该被保护下来却因为种种原因最终破败了,并逐渐消失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古村落的保护绝非易事,我们的实践只是大概看到了一些现象,在这方面还需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321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