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阵痛里的选择,也是生命裂变的一次涅槃,历史给了中国人一次重新选择自我的机会,而诸多思想者的登台,恰是文明演进的必然结果。新文化运动的诞生,是中华民族的一次自新,中国社会的转型于此开始。鸦片战争后,人们已经在内忧外患中引发了变革的潮流,寻求新的精神坐标问题困扰了几代人。
2021年7月28日,“赓续初心,笃信向前”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李大钊烈士陵园、鲁迅故居、北京市档案馆,29日,我们又走进北大红楼,去践行一个百年之约,看看那个年代的思想火炬如何照亮晦暗的旧中国。
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并非一创刊就名扬天下,景从如流;“新文化”亦非一开始就声势浩然,应者云集。《新青年》从一“普通刊物”发展成为“时代号角”,“新文化”由涓涓细流汇成洪波巨浪,其实都经历了一个相当的“运动”过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我们这些人的责任,就是要通过办杂志,辨析、选择和验证出一种当代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作为改造中国青年和改造社会的指导思想,来探索出一条振兴中华的道路。”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掀起一场空前的新文化运动。1916年底《新青年》初到成都时只卖了5份。湖南、四川、浙江是全国新文化运动比较发达的地区。即使是这些地区,新文化真正成为“运动”,也是五四以后的事。相对而言,其他地区就更滞后一些。五四运动霹雳一声,惊破全国大梦,数百种报刊的群体响应,意味着“新文化”由少数精英的鼓吹,发展为知识大众的唱和。正是在这一层意义上,“新文化”才真正成为一场空前规模的“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也就是民主和科学。当封建主义在社会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时候,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是一场文学革命。后来,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冲击,形成一场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队员们参观的李大钊陵园及鲁迅故居中,我们了解到,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中最突出的贡献,就是率先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并以之指导实践。他为中国革命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并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做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尝试,直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他鼓励“新中国之新青年,速起而耸起双肩,负此再造国家民族之责任,即由青年以讫耄老,一息尚存,勿怠其努力,勿荒其修养,期于青年时代为一好青年,即老人时代为一好老人。”
鲁迅先生笔耕一生,战斗一生,始终为人民、为民族、为真理而战。他是一面鲜艳的战斗旗帜,他是那个时代的“另类”“叛逆”,一个那个时代的人却拥有了不属于那个时代的思想。他在大量引入外来思想时,开始渐渐学会辨别优劣,择善而用,他的文本里的复杂性,使新文化有了弹性,而《呐喊》《彷徨》显示的深度,至今让人叹之又叹。
鲁迅始终洋溢着战斗的激情,他以犀利的笔锋揭示了中国传统理念卑污的一面,描写了中国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呈现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的精神创伤。
“很多的化身,同时奋起;好像花草的种子,被风吹散在遍地”。正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陈寅恪、沈默尹、傅斯年、罗家伦等这样一些受过新式教育的人,他们发起的“反孔教、反文言、抵制儒家学派”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燃起了旧中国的思想火炬。
重观这些远去的遗迹,我们看到的是一代人的心迹,每个人的个性也留在那些文字中。研究历史,再忆革命,不应该是事件、观念等等大词的堆砌,看不到鲜活的个人,便难以体味到个中的意味。新文化产生与发展,正是由无数个性差异很大的知识人推动而成,是由音色各异的人组成的大合唱。
成员感悟
王宇彤:
走入北大红楼,我体会到新文化运动时的青春力量。整个红楼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来的模样,毛泽东作为北大图书管理员时工作的书桌,李大钊工作的办公室等等生动地展现在眼前。今年《觉醒年代》的热播,掀起了大家对于五四运动中青年领袖的关注,唤醒了大家对于那个时代的关注,当亲身走近红楼,更能感受到当年的先辈们挥斥方遒,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青春昂扬之气。
钟广梅:
走进北大红楼,我们仿佛践行一个百年之约。这些见证了历史的房间、陈设都还是旧时模样。木地板吱呀作响,踩下的每一步都与先贤的足印重叠,耳畔仿佛响起爱国师生唤起民族觉醒的呐喊声、革命先行者寻找救国道路奔走的脚步声。他们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奋起,终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他们点燃了一盏明灯,照亮晦暗的旧中国,开启了光辉伟业的红色序章。
百余年时光穿梭而过,红楼穿过岁月风雨走来。它曾托举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见证着党的先驱者和一代又一代青年为信仰、为国家艰苦奋斗的历史。它承载的探索真理、敢为人先、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愈加焕发生机。
杨仁豪:
革命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最终的追求往往都是谋求人民的自由与幸福。中学的我们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诗句耳熟能详,也知鲁迅先生是文学家,却不知他更是一个为了民族觉醒而以笔为戈不断批判当局的斗士,是伟大的革命先驱。参观鲁迅故居,走进他曾经生活过的四合院,种种的气息与氛围让我对这位弃笔从文的革命者更加了解,也将对他的事迹铭记在心。这次实践我收获了很多,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想要对共产主义事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做出贡献的想法愈发明确。即使个人只能做浩瀚星空中的一颗小行星,也要做发光发热的那颗。
进入新文化运动的场域,我们感受到了理论思考的诱人和突围的艰辛。其实关于那场百年前运动的历史资料,仅在这几卷书几卷档案中是不能充分体现出来的。我们在那些发黄的报刊中感受到超越年月的思想气息,于各类文体中读出忧患之情,这些都能启悟世人去思考历史。
通过遗留下来的资料,我们一起打捞历史的遗存,与那些远去的灵魂对话。那些有名与无名的先驱者们,他们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从苦难的大泽走出,在没有声音的国度喊出了声音,从此,古老贫瘠的土地有了生机。
再看而今党旗下的一代代青年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把理想信念镌刻得愈加深邃夺目。青年人一直是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正逢建党百年,吾辈青年人,当以浩然慷慨之正气,承建党百年之大志,踏向未来广阔征程,铸就百年党史的新辉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555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