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境内外学生文化认知的调研,福建省华侨大学泉州南昌追溯戏曲文化实践团开展“追溯戏曲文化背后故事”的探索之旅。
本实践团由华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9名学生组成。其中包含来自台湾及香港的境外生。
高甲戏篇
实践第一天,我们随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前往晋江市永和镇庄宅村参与下乡演出活动。到达目的地后,我们按照会议分工,有序地对演员、观众以及剧组负责人进行采访。在采访中我们感受到了高甲戏演员对戏曲的那份热爱与深情。
演出过程中,主机位相机记录戏剧表演,两到三位同学负责在后台摄影记录演员们的候场状态、乐队表演,其余同学在台下观看戏剧演出。通过亲身体验戏曲表演的整个流程,熟悉了剧目《珍珠塔》的具体情节后,我实践团成员对高甲戏文化的精神内核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演员们对高甲戏执着的坚持也深深感染了我们。因为热爱,可迎万难。
实践第二天,我们前往泉州市高甲戏剧团观看《龙宫借宝》剧目排练,各位演员的唱腔清脆响亮、武打身手矫健、娴熟的演技惊艳到了我们。在对主演的采访中,我们看到了兴趣的力量。与我们年龄相仿的主角已有9年的学戏经历。是热爱,让他虚心求教、刻苦练功、坚定地走在传承戏曲的道路上。
在泉州市高甲戏剧团的实践让我们对于高甲戏文化从初步了解到怦然心动,深刻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我们也被高甲戏演员精致的妆容、头饰、服饰、举手投足间散发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
赣剧篇
7月18日晚上,我们成立四人采访小组跟随省赣剧院徐老师一同前往陈绍姗老师家中进行采访。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19世纪60年代许多人为了生存放弃学业,但陈老师由于家庭开明,依旧遵从本心开启她的戏曲生涯。出于对戏曲的痴迷,陈老师正视自身劣势,学习前辈优点,凭借吃苦耐劳精神成就一番造诣。
虽然陈绍姗老师20岁就一炮而红,但她精益求精,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改变扮演方式,以最好的精神状态将戏曲文化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陈老师这样兢兢业业,不辞辛苦的戏曲人,戏曲文化才得以不断延续,代代传承。
7月19日上午,我们有幸前往万叶老师家中进行采访。此次采访与众不同,我们将从学术领域学习赣剧文化。因此,我们提前了解到84岁高龄的万老师是当代著名戏曲史家、曲艺家、戏剧编剧。曾参与编著《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万老师对于赣剧弋阳腔具有独特见解,出版有《弋阳腔丛书》等类著作,对后辈影响深远。万老师也讲到赣剧从农村到城市,实现了从俗到雅的过渡,如今呈现出雅俗共赏的局面。万老师强调:当今时代,有名演员出代表作,才有自己的观众,才有戏迷,赣剧才得以发展和传承。
采访后回来的路上我们和司机闲谈,得知赣剧的发展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好。年轻人知道赣剧,却不了解赣剧。大多数人对这一精彩且对中国大多剧种的产生有巨大影响的赣剧持不甚积极的态度。但是所幸还有很多人在支持它的发展。赣剧院也在积极地探索发展之道。多文化发展,让戏曲不再成为唯一选择。他们也许不像当时那么辉煌,但是优秀的前辈永远作为他们的标杆,激励他们努力前进。
戏曲是中华文化和传统艺术的一颗明珠,历经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艺术传承,彰显着中国人民伟大的艺术创造和艺术想象的精神魅力。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也应清楚自身定位,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增强文化自信,为继承和发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亲身实践,了解戏曲文化内涵,思考新兴传播方式,进而提高文化自信,增强境内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做优秀华大学子,追溯戏曲文化,我们仍在路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67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