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寮嵌瓷,又被称作屋顶的艺术,运用了釉彩瓷片粘嵌装饰物象的手工艺,又以绘画和雕刻为基础,是世界上别具一格的的建筑装饰工艺,潮汕民间三大瑰宝之一。嵌瓷创立于明代,而汕头市的大寮嵌瓷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是潮汕地区颇具有特色的民间建筑装饰工艺。大寮嵌瓷已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响应国家让非遗文化活过来的号召,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三下乡团队义心助岭服务队于8月6日赴汕头市成田镇大寮村进行非遗工艺-大寮嵌瓷的调研观摩活动。
一、实地调研,品味非遗之美
8月6日上午,队员在大寮村宣传委员的带领下实地参观大寮嵌瓷工厂和嵌瓷工艺社,刚入嵌瓷工厂,一股浓烈的石灰味扑面而来,工厂内的嵌瓷工艺师正在认真作画,碎瓷,上色,粘接和堆切一气呵成,不一会儿一个个生动逼真的人物浮雕应运而生,队员无不感叹嵌瓷工艺师们的好手艺。据工艺师们介绍,队员们了解到嵌瓷作品题材广泛,多以表现吉祥如意、福禄寿喜和花鸟虫鱼人物故事等为主要内容,工艺师还会根据主人喜好,自己匠心独运制作出各种飞禽、走兽、鱼类、花卉、人物、戏出等人们喜闻乐见、寓意富贵吉祥的题材。而在这个工厂里,大多数嵌瓷作品主体不大,一般是摆放在家中,主要以人物题材作画居多,如摆放在这里的大多是古代的武将浮雕,大多放在家中起到降魔驱邪的作用。装饰于檐下墙壁的嵌瓷则多为花卉、鸟兽、鱼虾、昆虫;照壁上的嵌瓷,最常见是麒麟、狮、象、仙鹤、梅花鹿,还有些其题材有着群众广泛流传的民间题材,如《观音出世》、《扬香打虎救父》、《白蛇传》等,有人民群众熟悉的戏曲和小说故事,如《西游记》、《三国演义》中的三打白骨精、刘备招亲等,有为群众所歌颂的历史人物题材,如郑成功、杨家将、昭君出使等。除此之外,室内装饰品,则注重精工细作,填色描金,如挂屏和立体件,有的还用玻璃珠、胶片点缀,光彩夺目。
二、访传承人,走进非遗工艺
随后,在当地宣传委员的带领下,队员们有幸采访到了大寮嵌瓷的第四代传承人许少群先生,在交谈中我们得知了嵌瓷工艺的制作工序,主要分为四步:首先是塑胚胎,就是用砖条、瓦片剪切成所要形状,再用灰浆塑好雏形:接下来是剪取瓷片,就是用钳子把瓷碗敲碎,然后用钳子加工取烧;最后是镶嵌瓷片,作品的档次和水平取决于这道工艺,这就要求嵌瓷师傅要有一定的色彩和造型基础,师傅们用铁锹把从潮州枫溪购来的各种彩色瓷碗、瓷盘剪成所需要的各种形状大小的瓷片;最后铁钳子把各种大小、色泽不同的瓷片铅上美化,遂成五彩缤纷、富丽堂皇、形象生动,而且经得起风吹雨淋、久不褪色、坚固不败的艺术品。在和许师傅交谈的过程中,他坦言,如今时代发展飞快,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日渐取代传统的手工技艺,非遗嵌瓷工艺也日式渐微,加之嵌瓷工艺制作工序繁杂,有一定的危险性(有些工艺师需要到屋檐上作画),学习周期很长,需要定力和艺术天赋,不是人人都可以胜任。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赚快钱,不愿意投身嵌瓷工艺。听完许师傅一番表述,队员们既对工艺师们精益求精,精雕细琢,默默无闻的态度和精神感到无比的崇敬,也对非遗工艺面临的失传危机感到痛心。
三、勿忘“拾遗”,让屋脊上的艺术重新绽放
大寮的嵌瓷因技艺精湛而广受赞誉,据清代《海阳县志》记载“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其中说的就是大寮嵌瓷装饰的盛况。而如今这个传承了300多年的非遗嵌瓷工艺却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这几年村里的嵌瓷工艺师从100多个降至25个,传统工艺日式甚微,拾遗行动迫在眉睫。为保护和弘扬大寮嵌瓷艺术,队员们通过采访传承人和大寮村宣传委员,问访村民得到较为真实的数据,了解到当地政府已制定一系列保护措施,主要是针对嵌瓷工艺作品的保护和对传承人的保护措施。对于这些传统工艺来说除了要保护好,还需要有人传承好发扬好,需要有更多的新鲜血液注入让非遗工艺“活过来”。调研组的成员们通过走访调查分析收集民意,一起为非遗嵌瓷的发展壮大建言献策。以下为成员们调研出的几条方案:一、充分运用新媒体网络平台,通过拍摄大寮嵌瓷的宣传视频上传到视频号,抖音和微博等年轻人喜爱的社交平台进行线上推广,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非遗文化;二、将嵌瓷艺术作为乡土教材引进学校第二课堂,在学校设立培训基地,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学习嵌瓷技艺;三、非遗传承人开展公益培训,号召更多喜爱嵌瓷的年轻人参与培训,学习嵌瓷工艺。四、随着当地一水两路政策的推进,按照 “美丽水乡,旅游胜地”的定位要求,以“大寮嵌瓷”非遗为本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将美丽水乡的自然资源优势与文化特色较好结合起来,给美丽乡村植入了文化基因,吸引更多的外地人走进大寮村,让大寮嵌瓷走出去,让屋脊上的艺术重新绽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716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