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为了调研西海岸新区乡村手工艺品的市场现状,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走向振兴实践队于7月25日至8月15日走访调研西海岸新区40余处乡镇大集,记录大集中的文化,累计行程达2000余公里。
调研之前,团队成员搜集了关于西海岸新区的大集资料,并设计出调研路线与分组情况。鉴于乡村大集的数量较多,实践队员数量较少的现实问题,队员采取分组调研的方式,对不同乡镇的大集情况进行摸查。
集市是定期或者在固定地点买卖货物的市场。每个集市不但有当地土特产,还反应了很多民俗风貌。在黄岛有不少大集,乡士气息浓厚,不失为“扫货”的好去处,市民可前去“淘宝”。“赶集是我儿时美好回忆,让我欣慰的是,哪怕网购已经走进千家万户,黄岛依然保留着浓厚的集市文化,集市星罗密布、遍地开花。”队员朱宗凡感慨道。
实践队员调研的第一站是黄岛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大哨头集,据说它的前身是王戈庄大集,已有500年历史。“现在集市上的人不多,进入腊月,大哨头集的日客流量可达3万人次,腊月廿八客流量可达5万人次。”集市上一位摆摊的商贩说:“大集上经营的商品有万余种,如农民自制的鸡毛掸子,碗口粗的大红蜡烛,纯地瓜面做的粉条粉丝,放鞭炮用的青竹,自制的地瓜枣、麦芽糖,自酿的米酒等。”其中,大红蜡烛与地瓜粉条已经成为了黄岛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2012年泊里大集入选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黄岛区唯一的市级“非遗”大集,泊里大集已历经300多年,但依然保持着原汁原味,也是当地的老手艺人最爱赶的大集。实践队员到达泊里地铁站出站口,便看到了泊里大集的指示牌。据了解,泊里大集被细分为布市、鞋袜市、玩具市、书画市、杂货市、食品市、肉市、蔬菜市、海鲜市、干货市、五金市、农具市、木材市等20多个部分。每逢农忙季节,大集上还会有传统的打铁艺人给农户打制农具。
上午8点刚过,集市上便喧哗热闹起来,各种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队员合作寻找散落在集市各处的手工艺品,在商贩的指引下,队员找到了大集里的名角——泊里红席。在交谈中得知,泊里红席一平米的售价高达400余元,当被问及价格如此高的原因时,摊主对泊里红席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泊里红席是用高粱经多道工序编织而成的纯手工艺制品,全国独一无二。美观喜庆的外形、自然温和的品性则是“泊里红席”流传至今仍广受欢迎的原因。“泊里红席”复杂细致的编织工艺,更是蕴含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
近年来,大集作为一个民俗市场和文化符号愈发闻名遐迩,赶大集已不单纯是百姓买卖商品的方式,更是对历史传承的回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传统的大集,队员了解到在高岛路社区小公园还存在着另一种形式的大集——惠民服务大集。
以提升社区特色项目,升级社区服务品牌,更好推广公益品牌为宗旨,高岛路社区推进惠民服务大集的建设。前来体验各项便民、惠民、利民服务的居民络绎不绝。一个个摊位前,服务者耐心,被服务者欢心,志愿者热心,那边推拿师热情周到,一边为居民推拿按摩,一边根据居民的实际情况提供养生建议,赢得了居民们的赞许。现场的磨剪子、戗菜刀摊位前放着很多待磨的剪子菜刀,几位师傅齐上阵,现场热火朝天。修鞋、修家电、修机械表、量血压、补衣服……志愿者们忙得不亦乐乎,耐心细致地为居民服务。此次大集新挖掘的染发服务项目更加贴近居民的需求,吸引很多居民前来体验。提起参加活动的感受,社区居民张阿姨禁不住眉开眼笑。“前几天从微信群看到社区里搞这个活动,我早早儿就坐公交车从开发区来了,体验了推拿、就业咨询服务,都挺好的,多亏了社区的微信群。”
队员了解到,为了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社区充分利用微信群、QQ群、宣传栏、张贴通知、社区两委和网格员走访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预告活动内容、时间和地点。据统计,社区居民200余人享受服务、切身受益,其中磨剪子30余把、戗菜刀150余把、修鞋20余双、缝补衣服15余件、享受推拿服务80余人、义诊50人,义剪100余人、染发20余人。
“在网上购物平台兴起的时代,大集已经越来越少了,赶集的也多是老人,但是这次的惠民大集给了我很深的影响,大集文化其实也有可以创新挖掘的方面”队员梁珂感慨道。
本次实践活动帮助队员了解了西海岸新区的大集文化,了解了手工艺品的传承现状,学习了大集文化的创新点,为后期实践总结的撰写与重点传统文化的调研指引了方向。未来,走向振兴实践队将对西海岸新区23个街道与1个自然保护区进行详细地调研,总结传统文化现阶段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79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