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省级非遗项目石锁的传承与发扬——以南京地区为例”小队的成员们,积极响应南京地区疫情防控的实际情况,暂停原定的线下实地考察与走访,转而进行线上的访谈、问卷与搜集以往活动资料等活动,以殷巷地区、天印地区和逸仙桥地区为重点进行了调研,据此了解省级非遗项目石锁的生存、传承与发展现状,并试图帮助其进一步发扬。
江苏是文化大省,石锁文化源远流长。相传石锁起源于唐代军营,后又流传于民间,逐渐演变为一项集力量、技巧、健身于一体的竞技项目。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江苏省内沉寂多年的石锁运动,又开始兴起,不少地方还成立了石锁协会等群众性组织。其中南京地区的殷巷石锁2007年被南京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江苏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石锁赛事现场 南京市石锁协会供图
南京地区的石锁活动分布范围较广,本次实践选取了殷巷、天印和逸仙桥三个各具特色的活动地区进行调研。在殷巷地区,实践小队的成员们采访了石锁运动的主要传习人和负责人高容安先生,他同时也是南京市石锁协会的会长,实践小队依此对殷巷地区的石锁活动现状和南京市石锁协会的运营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殷巷地区在疫情来临前一直坚持着每周两次、每次三小时的活动频率,每次40人左右参与到活动中。但同时高会长也向实践小队成员们透露了一些担忧,目前南京石锁协会有四百多名会员,但“相对而言年龄大的人还是稍微多了一点,年轻人好像少了一点,存在老龄化的现象,还是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加到这个石锁运动里来”。为了进一步了解南京市石锁协会的情况,小队成员在石锁协会的帮助下,在协会的会员群中发放了线上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77份,为之后的调研提供了数据支撑。
图为殷巷地区的石锁训练现场 南京市石锁协会供图
天印地区的石锁活动传播范围较广,非特殊天气、特殊情况下,每天晚上都会进行训练活动,且参与活动的人员并不仅局限于石锁协会的会员,周边地区的居民也会自发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在天印地区,实践小队的成员对该地区的负责人陶金龙先生进行了线上访谈。在访谈中,队员们发现这里的青年参与者占比也相比别的地区略高,大多是受到中老年会员的家人受到鼓动前来。但陶先生也表示出现在活动仍存在重重困难,例如在活动场地方面,由于“是在小区里面,会受到小区里各个因素的影响,也会影响小区里的居民”,陶先生也表示出希望能得到相关部门等方面的帮助,以扩大现有的活动场地,保障更好的活动质量。
在访谈中,小队成员还发现,相比其他地区而言,天印地区参与活动的女性成员更多、参与度更高。为此,队员们特地找到了常在天印地区活动的一名南京石锁协会女性会员进行了采访。她表示自己进行这项运动之后,感受到对身体的影响有利有弊,但仍不失为锻炼的好方式。且目前女性只占到参加运动总人数的10%左右,仍有可以宣扬和发展的空间。
图为天印地区的石锁训练现场 南京市石锁协会供图
逸仙桥地区的活动开展也动员了周边许多居民一起参与,据当地负责人谢亚飞先生叙述,虽只有四十多人是登记在册的会员,但每天前来参与锻炼的人数就已不止这些。家住逸仙桥附近的小队成员观察发现此处的训练场地较新,训练设施也较为完备,还专门在场地周边张贴了安全告示。谢先生表示,“场地的完善修容是政府资金的支持,上次修容的时间是2018年。如果需要一些器具设备添置,都是咱们自己集资购置。”面对这次疫情带来无法进行活动的影响,谢先生也很乐观,“我们人员在不聚集情况下,小范围锻炼、在家锻炼,发布一些锻炼的视频在咱群里进行交流,水平高的还制作抖音上传。”
图为逸仙桥地区的石锁训练 南京市石锁协会供图
在对以上几个地区的石锁运动情况进行了解后,团队成员对南京地区的石锁运动传承现状有了更加具体的理解,对于这一运动进一步的传承与发扬进行了思考。为了使发扬相关的调研更具有专业性,小队成员联系到了南京体育学院的于翠兰教授进行了采访,她对石锁运动的创新传承有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为实践的开展提供了多样化的思路和理论的支撑。不仅如此,从实践角度实践小队的成员们联系到了正进行着“石锁进校园”活动的南京市南师附中江宁分校清水亭学校潘老师进行了访谈,为此次调研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支持。队员们以此为基础,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锁运动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为石锁运动今后的传承和发展提出建议,积极探索新道路、新方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813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