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不同地区的特色语言,它可以穿过时间的缝隙,将离乡的游子与故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带来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令人心安的力量。然而时代与环境的巨变,迫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奔走他乡,熟悉的乡音渐渐失去了回应。2021年暑假,以“留住乡音,传承文化”为目标,来自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商学院等五个学院的十名同学成立方言保护的队伍,探索湖南江华平地瑶口头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一、潇水源头,神州瑶都
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潇水源头,南岭北麓,地接粤桂,是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也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县。因其在瑶族历史上起到重要的“中转站”“大本营”和“发祥地”的作用,故被誉为“神州瑶都”。江华瑶山山清水秀、环境宜人,瑶胞居住分散,形成众多支系,而平地瑶则是其中历史久远的一支。据《江华县志》载:“明洪武初, 招抚大岗头,旦久,竹子尾三宿瑶民(平地瑶)下山,计有李东力等三百余人、四十五户,落户在上五堡、涛圩一带,准买上五堡民田耕种。”由此可知,平地瑶是江华瑶族受招抚下山,定居于平地的支系,也称为“良瑶”“抚瑶”。放炮、赶鸟、祭盘王、唱瑶歌,他们有着丰富的节日风俗活动,体现江华瑶族与自然山川的互动与交流,唱响灵动的人文之美。这也正是吸引团队成员走近江华、了解江华平地瑶,并观察其方言体系与保护传承的重要原因。
二、制定方案,开展实践
怀着共同的理想与目标,十名队员很快便召集完毕,为项目的方案出谋划策。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周盼盼与张艺欣修习了语言学课程,且在老师带领下开展了记音实践,具备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胡影绰、曹廖滢、何成婧、刘益首则拥有丰富的实践活动经验,为团队实践的方式方法提供可行性分析;钟舒婷、尤欣雨、郑可人、丁淑琪擅长文案与推广,常为团队的宣传献计献策。响应时下疫情防控的要求,并经成员多次商讨,团队最终选择了“线上实践”的方式,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与媒体平台来实现江华方言的音系分析与保护研究。
按照方案,团队成员分为方言分析、视频制作、宣传推广三个小组。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方言分析小组。在实践开展之初,小组成员便针对江华方言进行调查,包括方言分布片区、发音特征、内部差异等;在确定平地瑶方言的研究主题之后,成员们则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平台为基础,结合科学记音、声韵分析等方法,对江华方言进行了初步的描摹,并整合形成了江华方言同音字表,进而分析其音韵特点。队员坦言:“虽然分析研究的过程比较艰难,进展也比计划要慢一些,但最初的目标和取得的成果一直在激励我们继续做下去。”
事实上,方言并不只是单纯的特色语言,它依托民俗、歌谣等形式,以极其鲜活的生命姿态存在着。保护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就是为乡音的传承提供最深厚、最肥沃的土壤。因此,除了方言分析、保护预案等工作,传播以江华平地瑶方言为中心的特色民俗也是团队努力奋进的目标。团队成员充分利用多方平台,寻找包含江华方言的文化活动,如特色民俗(放炮节、赶鸟节、盘王节等)、歌谣(盘王大歌)、民间故事等,以视频的方式来扩大文化传播范围,留下江华平地瑶方言最生动的文化精神财富。
三、留住乡音,你我同行
从最初萌生的一个念头,到制定方案、逐步开展,再到分析完成、实践结束,江华平地瑶方言保护项目伴随着团队成员度过了一段丰富多彩、富有意义的假期。在实践的过程中,队员们既有取得成果的欣喜,也时常伴随着遇到困难或盲点的沮丧。特别是突发疫情的袭击,导致团队原本的实地调研计划受阻,项目进展一度徘徊不前,队员们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但最后,“做一些专业力所能及的事,留下一方美丽动人的乡音”的愿望,以及成员间团结、默契的配合还是让大家坚持了下去,完成了江华平地瑶方言音系分析、视频推广等目标,所有的付出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事实上,无论境遇如何变迁,“事在人为”仍是方言保护的核心要诀。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地域归属的象征,保护好方言就是保护好个体与群体的立身之本,找到扎根这片土地的、最紧密的联系。从说几段家乡话、哼几句家乡小曲开始,每个人都是家乡方言的“代言人”,都在为方言创造不朽的生命力。守护乡音,传承文化,我们一直都在路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962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