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必背山河壮丽,寻瑶族前世今生。2021年7月8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寻瑶文化队的队员们来到了广东韶关乳源距市区甚远、崇山峻岭的必背镇,欣赏瑶山秀丽风光,领略瑶族人文风情,在寻瑶中看跨越千年的传承,接力瑶县乡村振兴。
“于千万人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在命运的暗中牵引下,我与必背就这样相遇了。
车子缓缓掉头,进入前往必背的路口,路开始变得出奇地狭窄。明明是远处却又像近处的云一朵又一朵清晰地绽放在如山涧甘泉般纯净的蓝天上,那天蓝得不真实,蓝得像漫画里的场景,我不由感叹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对于人类极具诱惑。
两侧绵延的山逐渐望不到尽头,山势也随着我们的深入变得高大无比。苍翠欲滴的山峦强烈地冲击着我的视野,大河在马路旁激荡,俨然像盘踞在山谷之间的庞然大物,一股巨大的压迫感也逐渐从两边高山中散发出来。大山大山,曾经我以为老家的小山丘就是大山,直到这一次我才发现真正的大山是眼前这片水土富裕却人烟贫瘠的地方。我们沉默下来,继续深入。一路上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人烟,只是偶尔看到河边有几栋破旧的居民自盖楼,但门窗紧闭,一片萧索,后来才知早已人去楼空。
同行的伙伴不住赞叹这峨峨群山、洋洋江河,而我在一旁,沉默不语。在我的心中充斥着对自然的敬畏,绝不仅止于为她的鬼斧神工所倾倒。在地球上人类文明纵横几百万年,在大自然面前,却只是弹指一挥间。人类渺小得像是大山中一株小草,贪婪地依存着大山,存亡也只在一瞬间。我更加懂得,所谓的敬畏自然为何意,或许我们真得学学藏族人对待自然的谦虚与谨慎了。
后来,我们终于得到了前往河对岸神秘遗址参观学习的机会。据工作人员说,在2018年以前,必背镇的旅游业十分兴旺发达,前来学习瑶族文化和参观瑶族村落遗址的人更是络绎不绝。而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来必背的人越来越少,旅游业逐渐衰落,这两年,遗址也不曾对外开放,这里的旅游业如同曾经也很兴旺发达的公共交通一般,逐渐隐匿于历史长河之中。人世间的兴衰荣辱更替变换,自然界的春去秋来叶落花黄大概也如此吧。
我眯起眼朦胧地看那瑶寨依山而建,傍水而居。上居下牧的吊脚楼仿佛在向我们传达着穿越百年的历史光辉。这里也曾升起过炊烟,也曾承载着孩童嬉闹与妇人羞笑,也曾记载男人外出归来的呼唤与悲欢。而如今,它经历了世人的目光审视后,伴随着它那沧桑的面庞,沉寂在虫鸣鸟叫的小山之中,逐渐消失在大多数人的心里。
我们没能推开门进去,这里的一切我们也都如匆匆过客只粗略看了一眼,但就这一眼,我们足以被打动……
踏上归桥,桥下的鸭鹅在水中嬉戏,溪水汩汩地淌于山谷之中。水虽未深千尺,我却仿佛听见身后众人送别的声音,猛一回头,穿梭时空,是谁满心期待来到此处,又心满意足地踏着好友送别的歌声离去?不似我般若有所失。
木屋前,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回去的路上,我们在车上怅然若失。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追求更快更强,似乎伴随着的是一些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落魄与失传。年轻人不理解,老一辈无传承。当祖祖辈辈一直住在半山腰的新一代青年们为了生计离开了翠绿青葱的山上,来到水土肥沃、与外界沟通方便的山下,是否他们会被物欲横流迷惑了双眼,因为外面的花花绿绿丧失了初心。而老一辈对于大山仍留有眷恋的人,不得不守着那一盏盏摇摇曳曳忽明忽暗的文化孤灯,留在这群山包裹之中。在他们百年之后,只剩一声长叹。
又如近年来一直存在的方言传承问题。诚然,大力推行普通话让我们解决了基本的交流障碍,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可不知为何竟也伴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一代不会讲自己家乡的方言,更体会不到家乡语言的精髓与先人的智慧,受不到真正的家乡文化的熏陶。我国的120种方言中几乎每一种方言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传承危机。那瑶族文化也会如此吗?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消失的文化有多少种?而如今还有记载的文化又有多少种?现存的文化在百年后又还剩多少种?
我望着一旁连绵不绝的山脉与天际的卷云,愈加感觉肩上责任之重大,对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文化之救赎的艰辛,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急切,但更多的是对改变这一切的跃跃欲试与信心。
习总书记说过“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我知道这些问题很复杂,前进的路途很艰辛,但岂可未战先败?
未来等着我们大展拳脚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031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