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了解老党员为乡村振兴做出的努力,学习党员精神,7月20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镌刻百年历史,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团”,前往马岙村拜访了林玉荣,与拥有六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进行了交谈。
愚公移山,敢为人先
林玉荣,1958年11月份入党,目前已有62年的党龄,曾是人民公社副厂长、马岙盛茂大队党支部书记。在询问到林玉荣党员经历的时候,他坚毅地说到:“中国共产党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而服务人民就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确保他们的吃穿住行。”听到这调研团成员眼里闪烁着敬佩的光芒。
谈到入党原因,林玉荣称其为工作需要。作为人民公社副厂长的他,因为工作需要被党从团员培养成了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他的入党初心。1961年,自然灾害等导致人民生活困难,心系人民的林玉荣主动请缨前往了马岙,一个集体经济很低,一个村所有的钱只有四角六分的地方,温饱是最大的问题。“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在从来没有人改造烂荡田的情况下,还是青涩青年的林玉荣力排众议,带领着仅有的五位党员开始了“打通平石岭,消灭烂荡田”行动,把荡田改成粮地,来增加产量,改善人民生活。在当时的现状下,只能靠人力的他们无疑是“愚公移山”。然而在收获季节即将到来之时,一场梅季大雨,冲垮了现有的全部围塘。“不能放弃,我只好组织广大群众上山砍树,毛竹围捆好捆住,在缺口处打木桩,堵上柴草,再用土堵上。在县委副书记张绪品提供的柴油机的帮助下,排水效率倍增,历时一年多,终于将烂荡田变成了粮田,几十斤一亩的产量增长为1200斤一亩,终于解决了粮食问题。”林玉荣的语速逐渐加快,愈发激动。调研团成员的心也被惊心动魄的经历牵动着,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由于改造荡田有功,1966年林玉荣被评为定海县学大寨先进分子,被指派前往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参观,赴其他省市的学大寨先进单位进行交流。“我们要学习大寨人的奋斗精神,而不是学习生活待遇。”林玉荣总结到。本着“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目标,林玉荣踏上了发展经济之路。
看到大寨人的民谣,林玉荣明白了“田是粮仓;山是银行”的含义,开始因地制宜,开发山林。林玉荣发动社员在山坡上垒梯田,从原产地引进水果,在果农师傅的教授下开始种植,既解决了劳动力又增加了人民经济水平,获得了巨大经济效益。不仅如此,为满足国家物质需求,林玉荣创办了集体企业,比如小作坊、弹棉花、做面条、养猪养兔等多种经营模式,增加了马岙的经济来源。
“在得了肺气肿之前,我参与了马岙的变革发展,现在的我虽然不能再下地干活,但是为乡村振兴做奉献的心从未改变,为人民服务、听从党的指挥是我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听到林玉荣对自身经历的总结,调研团成员不禁热血沸腾,明白了此次“镌刻百年历史,助力乡村振兴”调研的意义。
大公无私,传递信念
40多年的干部,没有为家人开过一次后门,这就是林玉荣的大公无私。对于自己,林玉荣生病成了残疾,住的房子也很小,但是他并没有后悔,认为一身轻就是最大的荣光。
“你们读书是为人民做服务读书。虽然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家庭,但是有国才有家。所以不管你是哪所大学,不管你的资历有多高,入党就要严格按照党的教导,要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踏着他们血拼出来的道路前行。成为中国共产党员后,要争取为人民服务,我自己就是这样,所以我希望你们也可以这样。”林玉荣对入党积极分子和想要入党的同学提出了期盼,给与了意见,将作为党员的信念传递给了他们。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我会牢记林玉荣老先生的教导,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传递下去,为国家和家乡的建设出一份绵薄之力。”一位成员如是说道。
团队名称:大学生“携刻百年历史,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团
撰稿人:翁清雅
摄影者:金玉洁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135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