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响应政府关于重视文化传承的号召,2021年7月18日,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前往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参与实地调研,深入侗乡,寻访族根,切身实地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初入侗乡,看指上生花,这里有精妙绝伦侗绣文化。
7月18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实践小组踏上了前往三江的旅途。一路上可谓是又紧张又激动,满怀着对未知文化的向往,对未知旅途的不安,我们在三江南站下了车,正式抵达目的地。前期我们规划好了路线,但是弯弯绕绕的小巷着实是让人难辨方向,所幸有当地居民带路,我们才得以抵达侗族腹地。随后我们联系了侗绣非遗传承人韦清花女士,她带着我们参观了清花绣坊。一入绣坊,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侗族服饰,再往里走就看到了剪裁铺,大小不一的布条安静的躺在铺子里,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折射出惹人疼爱的色彩。随形队员注意到了绣坊中整面墙的奖章,韦清花女士笑着向我们谈起侗绣背后的故事,还耐心的给我们补充了侗族婚嫁时服装的制作流程。
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清花女士对于侗绣的传承的担忧,受到疫情的影响,侗绣的销售量大不如前,即使利用了网络技术,也还是收效甚微,这使得侗乡绣娘们十分焦心。对此,我深有感悟:侗绣作为传统民族手艺,如果没有办法打开市场,被更多的人喜欢,那这一针一线的璀璨就极有可能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文化的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推动多方面的进步,把指尖上的文化变成指尖上的经济,这份曼妙才能继续流传下去。
百节之乡,风雨同济,这里有至善至纯的民族文化。
富有“百节之乡”美誉的程阳八寨坐落在山林水秀的绿色深处。八个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古寨村落连山环绕,走进寨子,随处可见木制的古楼房,梯田宛如画布徐徐展开,河西畔下一架架巨大的水轮车随着流水慢慢转动,缓缓地灌溉入田地里。这里还盛行着古朴的农耕文化,因其商业化程度极低,原生态保留完整,颇有桃花源般的盛景。
我们在与当地居民洽谈中得知,相传七百多年前,在这片土地上最早居住着程姓和阳姓两家人,在历史上这八个村寨统属于程阳大寨,故在民间统称为“程阳八寨”。其中有举世闻名的程阳永济桥,始建于1912年的程阳桥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风雨桥。当地阿伯还向我们介绍到,当年他们全村出动修建鼓楼,不顾风吹日晒,同吃同住,终于把平寨鼓楼建成了。如今这古朴雅致的程阳村落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慕名而来。为此,我才意识到:值得留连的不是古村落的盛景,而是质朴纯善的侗民们,值得歌颂的不是风雨桥,是侗族人民风雨同舟的民族共识。这如同呈在画布上的百节之乡,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着侗族之美。
此次实践活动也圆满的画上了句号,我收获的不仅是认识了一群纯朴和善的侗家人,知晓了古朴自然的侗乡文化,我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我明白了在活动前期做足准备的必要性,这能让我在面对陌生的环境下不至于忙乱无措。我体会了沟通的重要性,这能让我在团队中更好的与队友交流,也在采访中利用沟通更深入话题中心,在生活中也更容易提升自己的语言交流能力。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的组织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我也学会了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问题,多替别人考虑。我不再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会朝着心之所向,然后制定计划,再脚踏实地勇敢前行,就像这次活动一样,正是有了前期筹备量的积累,才有了如今个人内在提升质的飞跃。
文化同源,华夏同根,这是亟待传承的中华文化。
此次入侗乡,寻族根的实地走访让我对侗族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侗族的文化有了更多的向往。不论是侗绣,还是风雨桥,他们传达的文化都与我中华文化同气连枝。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优秀文化的流失亦是民族之痛。呼吁更多的人认识文化,保护文化,兼容并包才是繁茂之象。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281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