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了解脱贫攻坚的成果,7月24-26日,由西南石油大学信息学院组成的“凉山采访小分队”来到了凉山州冕宁县宏模镇拉白村,在宏模镇拉白村开展了一系列采访活动。
7月24日,“凉山采访小分队”在队长兰小英的带领下来到了凉山州冕宁县宏模镇拉白村,为深入了解当地巩固脱贫成果以及未来发展规划,实践队员采访了拉白村驻村干部。驻村干部张书记介绍到英)拉白村从原来400多的贫困人口经过第一任书记和当地村干部的帮扶和村民的积极配合下种植油橄榄,消除了绝对贫困,现已完全脱贫。在未来的发展规划方面,张书记认为文化振兴才是重中之重,大力发展教育才是未来发展之根本,当地留守儿童居多,村委会也在想办法帮助当地留守儿童,之后会开展“留守儿童教育扶贫”项目,成立教育基金,也希望能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援助,给当地留守儿童带来温暖,帮助当地留守儿童上学。在告别之际,张书记说:“希望队员们读书时走出凉山,之后能够回凉山建设家乡,服务家乡,让更多的人能走出大凉山。”在深入了解当地的情况后队员们也更加坚定毕业后回家乡建设的决心。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驻村干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马杰 摄
7月25日,实践队走访当地成功脱贫的村民。在走访脱贫户的过程中,了解了当地脱贫生活状况的变化和脱贫工作的具体开展措施。如今脱贫户住上了由政府协助修筑的精准扶贫的房子,电视机和各种生活用品都是政府赠送。各界社会人士也帮助了这些脱贫户。其中有一位脱贫户瘫痪五六年,丈夫去世五年,激动的说到:“如果不是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自己完全不敢想象现在的生活是怎样的,现在住了新房子,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感谢党和政府!”有一对彝族爷爷奶奶说以前吃都吃不饱,现在生活越来越好,顿顿都能吃上肉,特别感谢党和政府。有一位彝族老爷爷说:“现在的生活比以前轻松多了,以前只有做不完的农活,又累又吃不饱。”队员们深入基层感受脱贫户脱贫后的生活水平的改善。“瓦吉瓦(做的好)”和“卡莎莎(谢谢)”也是在采访中听到的最多的话语,在采访中这些脱贫户一直说“感谢党和政府”,这让我们实践队员深受感触,希望在将来能够回到家乡,让这些家乡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脱贫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马杰 摄
7月26日,实践队队员来到拉白村的橄榄地亲身体验。队员们随机采访了一位在橄榄地务工的阿姨,这位阿姨表示自己现在既在家养殖家禽又在家门口的橄榄地里就近就业,这样在照顾家庭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这位阿姨还表示,自从有了这个项目之后,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收入越来越高,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日子也越来越红火。据在油橄榄地务工的人员以及负责人员介绍说,由于现在技术发达,7个工人一天就能完成70多亩橄榄地的施肥工作,在橄榄成熟之后,还可以采摘橄榄,这也是当地人增加收入的一种方式。
图为实践队员进入橄榄地亲身体验。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马杰 摄
在冕宁县4423平方公里的土地,汉、彝、藏、回等20个民族,41万各族儿女在这里繁衍生息。2014年精准识别,冕宁有41个贫困村、3.5万贫困人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造成冕宁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产业结构单一,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成本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冕宁县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一场硬仗接着一场硬仗打,一个堡垒接着一个堡垒攻,奏响了一曲曲砥砺奋进的时代壮歌。队员们从几次采访和参观中队员们也了解到脱贫攻坚的不容易。驻村干部在扶贫过程中也在挨家挨户了解情况,针对不同贫困户,采取不同的脱贫方案,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根上解决问题。为避免返贫,驻村干部因地制宜,通过种植油橄榄来解决脱贫户的收入,营造“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价值观,做到了脱贫不返贫。每一位驻村干部都付出了巨大的贡献。途径村庄,房子明显改善,村庄也比较干净整洁,脱贫户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此外,脱贫户的衣食住行已得到极大的改善,现在还经常举行一些活动来丰富生活,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图为实践队员于橄榄种植基地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马杰 摄
实践队员都来自凉山。这次活动,队员们更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家乡在国家政策中的变化。队长说到“以后寒暑假要回到家乡,投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中,用实际行动帮助乡村振兴。”其他队员也坚定了毕业回家乡,为建设家乡尽一份力的决心。
指导老师/薛静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419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