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深入一线,振兴乡村 | 传承乡村民乐,聆听汉剧之音

来源: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李忠洋

汉剧如汉水,源远且流长。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历经百年发展,在中华大地上依然生生不息。“千斤话白四两唱,三分唱念七分作。”“念白抑扬含顿挫,唱腔委婉透激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亦为戏曲赞叹不已。

2021年7月,为响应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永远跟党走——2021年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建设”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汉剧知音”实践团队前往陕西省安康市,采集乡村民乐,聆听汉剧之音,感受汉剧文化的无限魅力,为乡村民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奉献大学生的青春活力。

在短短几周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安康汉剧的兴起与衰落,看到了新时代国家对安康汉剧非遗文化的重视与传承,也看到了汉剧戏曲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更有了对于乡村民乐的一些思考与感悟。

实践主题:乡村民乐采风——探寻陕西汉剧的历史与未来

团队名称:“汉剧知音”实践团队

团队成员:李忠洋、赵悦阳、陈佳炜、马兰、张梦瑶

一、汉调二黄,源远流长

汉剧,又名汉调二黄,是汉江流域广泛流传的一种大型地方剧种,是汉水文化的重要标志、安康地域传统文化的瑰宝、陕西的第二大剧种。2006年,汉剧被国务院确立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在我国戏曲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通过前期搜索资料以及专业人员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汉调二黄的剧目丰富多彩,在艺人中久有“唐三千、宋八百、野外史传数不得”之称。除了衰落期间大量遗失以外,仅现所知有传统剧目一千四、五百本之多。其中抄录存本者达九百三十七个整体戏和折子戏。取材范围从上古传说到明清故事,活像是一部“中国通史演义”。对于如此浩繁的剧目,艺人习惯谦称“三本半戏”,即“封神”、“列国”(八十余本)“一本”,秦、汉、三国(约一百二十多本)“一本”,隋唐至明清“一本”(包括四百多个本、折)。

艺术风格上,喜剧与悲剧兼备,文戏与武戏并重,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为主,整本与连台颇多。尤以文戏的唱词繁、本头大、行当全为其特色。其中《炼石补天》、《曹刿论战》、《征北海》、《进妹喜》、《黑逼宫》、《尝百草》、《女界牌》、《有莘三聘贤》等二百多个剧目,为陕西二黄所独有的罕见剧目。从声腔着眼,陕西的西皮剧目要比武汉地区所占比例更重,也是由此,汉剧成为安康当地,甚至是整个陕西人民的宝贵文化财富。

二、唱念作打,戏曲之花

安康汉剧团位于安康汉江大剧院内,在经过初步的了解之后,实践团队立即动身前往汉江大剧院,希望通过实地的了解与体验,感受汉剧艺术的魅力与风采。

只有亲身经历过后,才知道戏曲有多么美妙。连续几天在剧院排演现场走访、拍摄取材之后,我们已经渐渐熟悉了汉剧的婉转声腔,尽管实践团队并没有戏曲表演或音乐表演的专业学生,但是音乐之美不分老少,静下心来欣赏,便会明白传统戏曲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元素。

除此之外,实践团队亦采访了众多汉剧行业从业人员,甚至还有汉调二黄省级、国家级传承人,从他们的回忆与叙述中,仿佛看到汉剧与传承者之间相结合的烙印。

龚尚武(汉调二黄国家级传承人)

“戏剧说好一点就是高台教化,你看什么人、事情,都可以在戏曲里面体会到:人间的美好愿望,酸甜苦辣,都在戏曲里面可以表现。各个戏它有各个戏的味道,而意义也各不相同。”

王发芸(汉调二黄国家级传承人)

“因为它扎根于民嘛,它有民众的基础。那个时间基本上人都会唱,很有(民众)基础,所以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汉剧有什么,没有发展前途,我没有。所以因为我相信它,我这个信念支持我也有进步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放弃对我自己的、对汉剧的追求。”

惠桂芝(汉调二黄省家级传承人)

“那个时候我们家里兄弟姐妹很多,我也喜欢,刚好我父母亲也让我去考,考了以后就录取了。所以从小就爱、喜欢。没事了就在低下看、模仿,看那些戏以后回去就学。”

刘伟(安康汉剧团指导教师)

“宣扬汉剧,更多的要培养观众,培养观众也是个传承,比如说咱们戏曲进校园啊,这就是从娃娃抓起。包括还有互联网平台等等,比如咱们拍点小视频上传网上,借助互联网,让更多人认识与了解这个剧种。”

罗蓉(安康汉剧团学员)

“先把自己的专业技能想好、学好以后,只有把自己的专业技能学好了,才有可能会带领下一届学员,去想更远的事情。”

三、传承汉剧,遥望未来

在经过实践团队的调研采访之后我们发现,尽管安康汉剧是陕西省第二大戏曲剧种,但是受限于传播与创新方面的原因,汉剧未能紧跟时代潮流,知道这个剧种的人很少,且熟悉或了解它的大多又是老年观众,这对于汉剧未来的发展和传承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汉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只有传承,才能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新的发展。在为期三周的线下实践之后,团队成员在了解汉剧历史的基础上,亦为汉剧未来的发展作出了一些实际行动,助力汉剧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普及。

实践团队建立了“汉剧知音”微信公众平台与微博账号,将线上线下获得的各类资料进行整理,先后推出汉剧知识课堂、实践日志、人物采访稿等相关推送,借助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汉剧文化。与此同时,我们还创建了“汉剧知音”微信视频号,对视频素材进行剪辑推送,从而使更多人了解到汉剧。

时代在快速发展,戏曲文化也应当随时代而变化,正如习近平主席曾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唯有在传承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汉剧才能在未来越走越远。

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各国各民族日益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继承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不仅仅是我们国家一直以来所倡导的理念,也越来越被世界各国人们倡导和认同。

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党和政府秉承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与理念,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扶持乡村的发展。作为乡村民乐文化其中一员的安康汉剧,自然也应当成为安康当地向前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传承汉剧文化,让戏曲元素不断丰富民众的生活,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学子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我们是汉剧知音实践团队,传承汉剧非遗文化,我们一直在路上!

中南大学“汉剧知音”实践团队 责任编辑:李忠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83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追寻沂蒙精神,做好红色传人——“游我红心”调研团进行临沂市沂蒙革命纪

信仰指引,战士抛头颅洒热血,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信仰指引,先辈励精图治带领中国强起来了,而今,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当培育信仰,把稳思想之舵,才能行走万里而不…… 游我红心调研团 山东大学(威海)查看全文 >>

瞻仰革命先烈,重温红色精神——“游我红心”调研团淄博市桓台县烈士陵园

为深入了解红色景区现状,探究红色旅游发展道路,“游我红心”调研团于7月19日在淄博市桓台县烈士陵园进行实地调研,本次调研活动主要参加人员有肖一鸣,吕佑任,李晓琪。下午2时30分,团…… 游我红心调研团 山东大学(威海)查看全文 >>

回顾风雨砥砺卫国路——“游我红心”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调研

秉持着不忘前车之鉴、重温抗日英雄保家卫国精神的热枕,怀揣着对山东省红色基地建设现状及其思政教育影响力进一步的渴求,“游我红心”调研团“淄博-潍坊小分队”于7月19日对淄博市黑铁山…… 游我红心调研团 山东大学(威海)查看全文 >>

不畏枪林弹雨,只怕匍匐一生——“游我红心”调研团济南革命烈士深入陵园

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游我红心”调研团济南分队于济南战役纪念馆及烈士陵园调研参观。本次活动旨在了解济南地区红色机构的发展情况及其对红色旅游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看法。71年前,…… 游我红心调研团 山东大学(威海)查看全文 >>

领略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山东大学威海 “游我红心”调研团深入沂蒙红

为探究全域旅游背景下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现状及问题,2019年7月18日,“游我红心”调研团临沂—枣庄小分队于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参加本次调研的成员有李思源、许辰和张洁。沂蒙…… 游我红心调研团 山东大学(威海)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多彩社团|闽南科技学院漫手作协会与闽南科技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青协

2025年3月9日下午,闽南科技学院漫手作协会携手闽南科技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青协于闽南科技学院康美校区旧社区举办公益手工…

‘职’点迷津 巾帼护航|闽南科技学院开展女企业家进校园宣讲活动

为进一步弘扬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时代精神,3月12日下午,闽南科技学院于菲华楼C102开展“‘职’点迷津巾帼护航”女…

青春浇灌希望 爱心点亮未来—兰州交通大学第26届研支团支教生活纪实

在祖国西部的青山绿水间,兰州交通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的青年学子们正以教育为笔,以青春为墨,在西部教育的广袤画卷上描…

追“锋”青年,志愿同行 —基础医学院2023级临床医学第五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做出的关于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论述与对深入开展雷锋活动的重要指示,让闪耀着时代光辉的精神火种…

激活红色密码!沂蒙精神赋能革命老区 高质量发展——湖南农大青年志愿服务

近日,湖南农业大学牛犇犇青年志愿服务团走进长沙市开福区好人馆,以“激活红色密码!沂蒙精神赋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为主…

最新发布

嘉院学子三下乡:提笔落墨,墨香伴我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时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2021年7月21日,嘉兴学院“墨韵有灵·执笔绘栖”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灵栖村开展实地走访活动。此次走访主要围绕灵栖村的…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手握星火,红情筑梦”实践团召开筹备会议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手握星火,红情筑梦”实践团召开筹备会议7月22日上午10时,“手握星火,红旗逐梦”实践团于化工学院党员工作站召开筹备会议。实践团成员全员参加。为顺利开展开展实践活动,首先实践团…
重走长征路之松毛岭
重走长征路之松毛岭7月14日上午,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红色龙岩”实践队来到了松毛岭,开展“重走长征路”的活动。首先我们来到了松毛岭纪念园。纪念园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南山镇革命基点村蔡屋村。为…
觅长征乡村之源,感革命情怀至深
觅长征乡村之源,感革命情怀至深7月10日上午,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红色龙岩”三下乡团队一行人来到了长汀县松毛岭中复村,开始了探寻红军长征第一村的征程。一行人从酒店出发徒步去往中复村,沿途风光无…
长征精神的代际传承和中华民族的家庭延续
长征精神的代际传承和中华民族的家庭延续今天是2021年7月10日,福州大学赴福建省龙岩市“铭记长征精神,永葆红色文化”,红色景点及其背后的红色文化发展现状探究——基于龙岩市红色景点的调研实践队去龙岩学…
老有所依,情系滕头丨宁大学子赴滕头养生颐乐园参观访谈
7月11-14日,宁波大学“人文·力量|老有所依,情系滕头——人文学院赴滕头村调查小分队”在浙江第一富村“滕头村”的养老院实地考察,对养老院的管理人员、护工和接受服务的老人进行了访谈,了解到当地养老产业…
巴蜀行•巴蜀情团队组图稿
中国青年网泸州市8月5日电(通讯员:郭宁)了解到泸州市众多地区皆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略中的重点扶贫地区,因此,巴蜀行•巴蜀情团队决定于7月13日前往泸州市脱贫地区,深入探索经过脱贫攻坚战役的淬炼与洗礼,…
“走进果园,切实感受农民悲喜”农产品调研,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7月26日,星期一,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大庄村开始“农业产业调研,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实践工作,一切工作按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只有真正走入果园,才…
以法为教:数字赋能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安财数字法治基层考察团山东泰安调研
——安徽财经大学数字法治基层考察团暑期实践山东分团总回顾在数字生态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了解基层法治的真实情况,切实感受数字法治基层下的转型,研究并提供应对策略,2021年8月21日至27日,安徽财经大学数字…
“双语课堂”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我们在行动
2021年7月31日,星期六,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大庄村开始“双语课堂,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主题实践工作,一切工作按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在前几日中,团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