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主要行程安排是走访西和县的文化机构、采访书画家等,主要目的是调查西和麻纸作为一个带有文化属性的商业产品及它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本身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们眼中具有怎样的特性、如何调整它本身使其适应市场发展。
出村的第一站我们经由传承人介绍,采访到了他的好友——成县的杨治文老师,他向我们介绍了麻纸用于书画创作的一些不足,并带领我们参观了同谷书画院,向我们介绍了很多国画创作的知识。之后我们顶着将近40度的高温辗转到达了西和县,到第二天我们就到达了西和县的文化中心即“西和县博物馆”想要找到一些关于西和麻纸具体运用的历史实物,可是实际上,虽然在博物馆里了解到它作为伏羲故里,乞巧之乡,仇池遗址所在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拓展了我们对于此地的了解,但博物馆里并没有我们想找的关于麻纸的历史文物,只有一些麻纸的画作,但是我们意外采访到了一位博物馆中的书画家,他向我们介绍了甘肃省手工造纸技艺的基本情况,同时向我们介绍了关于他们那代人的“麻纸记忆”,并让我们一定要到电商扶贫平台看一看麻纸的线下销售情况,于是我们增加了电商平台的访问行程。由于当地人口中的地名在百度地图上是无法找到的,我们只好在街上询问路人,而这位路人不仅刚刚去过电商平台,并且告诉我们在西和县档案馆藏有实物证明。于是我们将西和县档案馆列入行程,下午我们顶着烈日徒步几公里到达档案馆,但是谁承想周一档案馆不开门,只能临时改变行程拜访书画家——王亮老师,到达王老师的工作室,王老师向我们介绍了麻纸是如何在书画界崭露头角的,以及书画界“以展览为主”的特点与书画家的评选机制等,他认为,在书画界,麻纸仅仅是作品的载体,没有特别多的意义。直到此刻,我们才发现,仅仅把麻纸定位为一种文化属性较强的商品是会削弱技艺本身的意义及其独立性的。试图通过扩大销路来反哺技艺传承本身可能不适合麻纸,只有麻纸的品牌效应、技术工艺得到提升才可能让更多的书画家认同和选择麻纸,也就是强化其文化意义,而非急于挖掘其商业价值使其成为书画市场的附庸。结合之前在驻村队长口中得知的,陇南橄榄园的发展模式,在此刻我们更加深刻地明白,现阶段麻纸还不具备扩大产量所需要的条件,还是应该着重增强其本身的文化价值。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861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