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旅程中,除了亲身体验汉剧的万般风采,实践团队亦采访了众多汉剧从业人员,从他们的细细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传统戏曲文化的光辉,也知晓了许多更加现实的困难。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小知音的脚步,看看龚尚武老爷子,对待汉剧的一些看法吧!
采访对象
龚尚武,国家级汉调二黄传承人,生于1937年 ,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镇人。是汉调二黄生角演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十岁从艺,六十多载的从艺生涯,给他的内心储存了一个汉调二黄宝库。他靠记忆能熟背汉调二黄剧目达上百本。他熟知汉调二黄的表演程式,对很多传统剧里的人物台词、唱腔、表演倒背如流。他自幼和很多名家同台演出,欣赏过各个汉调二黄流派的表演风格。这些都潜移默化、刻骨铭心地留在了他的心里。因此,他成为汉调二黄稀有的几位传统戏剧报本(记得整部剧目)人之一。
访谈精选
“我叫龚尚武,汉调二黄非遗国家级传承人,曾受文化部个人先进工作者,从事汉剧已经七十多年了,现在已经八十五岁高龄了。”
陈:您刚入行时,汉调二黄是什么情况?
龚:四几年的时候,安康的汉调二黄,也就是土二黄,是非常兴时的,家喻户晓,老老少少都会哼两句,就跟关中的秦腔一样。(观众)跑几百里,自带干粮来看戏,老老少少都喜欢看,就是过去叫看“人大戏”,就是“人”嘛,人大戏。不管刮风下雨也好,天天晚上,一票难求啊。
陈:从艺七十多年您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龚:我在汉调二黄这个里边,我不是自夸,我们十个行当,没一个行当我不会的!我见得太多啦!前辈艺人,好多艺人,我见得多。再一个我也跟着走南闯北,跑的地方也不少。过四川呐,四川人说:“哎呀,陕班儿来了好!”四川的人他们喜欢我们的汉调二黄。我们和川剧打擂台,打擂台懂吗?搭两个台子,不是一个台子啊。这边一个台子,这边一个台子,你在这边唱,这边唱,观众在中间,看谁拉的观众多。我们跟川剧打擂台的时候,打了四天五夜,把观众全部拉到我们这。他们说:“哎呀,陕班儿好厉害啊!”
陈:汉剧有没有民间业余团体?
龚:班社现在好几个啊,热情也很好啊!你看前几天不是建党一百周年嘛,搞一些活动啊,大热天在汉江公园演出,经常有。还有桥头啊、广场啊经常演出。只要有场地,那群众确实是热情啊。爱好者们、业余爱好者们,今年到湖北参加汇演的时候,湖北(汉剧团体)组织我们和汉剧业余爱好者们有个联谊会,当时我还给他们发表了讲话,最后还邀请我给他们唱了一段,非常热情。我说我们的戏剧发展汉剧发展,没有这些业余爱好者确实很难搞得好。
陈:如何看待汉剧虽作为文化遗产却失掉了最初演绎的热情?
龚:是,群众还是好多老观众,就是四十岁往上的人,都喜欢看。但是没有场地、没有经费没什么的,没有演出时间,政府毕竟精力有限,有些事情顾及不到,所以传统戏曲文化很难搞,传承这些文化也很难搞。
陈:现在汉调二黄发展有哪些困境?
龚:过去有“五进”呐,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呐这些,现在流于口头形式。再一个就是,安康市区三百多万人口,就这么一个剧团,它没那个环境啊,没那个气氛啊不行。你看现在这有60多个孩子,十年,今年毕业了,到六月份就可以说是分配了,现在没着落。原来他们四年是中专,八年是大学,现在他们毕业了你看,没有去处。
陈:您觉得现在形成观众断层的原因是什么?
龚:这个断层的原因一个是多媒体也多了,你比方说,就是汉剧团在演出的时候,家里老两口要去看,孩子们说:“看啥呀,就看看电视吧。你们一去没人经管了,你们不要去了。”老人一听孩子说这个话了,我想去看,孩子不叫去,是不是?也是呀。这是实际问题呀好多。
陈:您的子女有从事汉剧行业的吗?
龚:我两个孙女,一个叫龚雨,一个周倩。这是2001年,刚好春节的时候,他们回来,周倩他们在深圳上学,我说现在有个好的事情,就是市上给了汉剧团70个名额,六年以后毕业了以后就参加工作,等于你是国家的小职工了。我说你看你上学六年小学,再上三年初中,再上三年高中,以后你成绩好不好,好了你上大学。你这十几年近乎二十年,你这钱要花多少,精力要用多少。我说你这去了以后到剧团,六年,好好学了以后,出来就是大专生。再一个一年的学费才是五千多块,加上生活费什么一年一万多,比你上学少多少。我说你们愿意就报名,不愿意呢你们考虑。孩子们都说好事好事,我问她们,周倩姑娘,我说你们喜不喜欢戏剧,她说喜欢喜欢。喜欢明天就给报名,报名去考试,两个人都录上了。考上以后她们后来是六年,最后八年,延长两年是八年,八年毕业以后现在是国家正式职工。
陈:汉剧等传统戏剧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龚:过去这个地委书记说了一个口号:振兴汉剧就是振兴安康。戏剧说好一点就是高台教化,你看什么人、事情,都可以在戏曲里面体会到;人间的美好愿望,酸甜苦辣,都在戏曲里面可以表现。各个戏它有各个戏的味道,各个的意义不同。戏剧是党的喉舌,你看抗日战争时期那个宣传队,做了好多工作。
陈:谈谈您对汉剧创新的看法
龚:创新呐,要有实践才创新,没有实践就很难办到。这个不是一句话的问题,是艰苦奋斗。你像咱们有些新剧种,你像评剧啊、黄梅戏啊、越剧啊这年头很短,可是人家创新啊,人家奋斗啊,搞得非常红火。现在可以说全国都会唱,都会唱点儿黄梅戏,唱点儿越剧,唱点儿豫剧,都会唱。可是汉调二黄你在全国去看,很少。所谓创新啊,就是说除了题材方面,这是写剧本的人,传统戏也要在原有的老套中打破这个框框套套,你才能够搞得好。你比方说我们全国的戏剧是一样的,舞蹈动作就是陈式动作,练功啊,什么踢腿啊、翻跟斗啊,什么舞台上圆场啊、台步啊,一样的。你看各个剧种都是一样的,就是你练得精不精,运用得好不好。这个地方应该这么做的时候你就应该这么做,你不做的时候一定不做。所以这个陈式东西都是一样的,刀枪把式、唱念做打,是一样的。就是看你一个剧团一个戏里边用的到位不到位,合适不合适,你是生搬硬套啊就不行。
中南大学“汉剧知音”实践团队 责任编辑:李忠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157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