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心得——老兵永远不会逝去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新。”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千难而前仆后继,厉万险而锲而不舍,在列强侵略时顽强抗争,在山河破碎时浴血奋战,在一穷二白时发愤图强,在时代发展时与时俱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2021年的8月份,我们团队追寻老兵的足迹来到新疆阿克苏地区,进行为期三天的寻访活动。活动第一天,我们与十位援巴基斯坦老兵约在阿克苏银海社区的党员活动室内,几位老人动容的讲述着援巴岁月,从他们的口中得知:巴基斯坦气候非常恶劣,内地的面粉、大米运到时,大多都已变质,能吃到新鲜的面粉时,能高兴一整天,有时候没有吃的,只能吃着难以下咽的脱水菜,在十个人住着的一顶帐篷里,蚊虫多的“一巴掌下去,可以拍死14只”,受蚊虫的叮咬,身上都是血包,有的战士双腿溃烂,只能用青霉素进行简单处理。由于工作的地方温度最高时可以达到五十多摄氏度,睡觉的时候,从印度河用盆子端来水,泼到凉席上才能入睡。没有任何机械工具,前辈们用铁镐、铁锨、炸药、翻斗车,硬是逢山开路,修建出了这条中巴公路。霍老先生说,他从不后悔修建中巴公路,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还是会积极参与其中,把自己如歌的青春岁月献给那个年代永垂不朽的兵团精神!
活动第二天,我们团队前往阿克苏多浪公园寻访杨海涵前辈,从寻访过程中不难看出,杨海涵爷爷是一个非常乐观且热心的人,他精神矍铄,笑声朗朗,给人一种踏踏实实的亲近感。当杨老先生讲起将近半个世纪的知青生活,杨老先生自豪的说,“最难忘的就是在新疆搞发展,搞建设的日子。当时的新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生产力十分低下,是三五九旅的老一辈垦荒者,以及我们十万上海知青在这片亘古荒原上,风餐露宿、开荒造田、挖渠引水,硬生生地在戈壁荒漠上创造了稻麦飘香,牛羊遍地,树木成行的塞外江南奇迹。”他还提到自己的两个一半,“我的一生有两个一半,第一个一半是:一半时间在上海,一半时间在新疆;第二个一半是:一半时间在阿克苏,一半时间在阿拉尔。”退休后,杨海涵往返于上海新疆两地,为建设“上海知青纪念林”四处奔忙。现如今,“上海知青纪念林”被提升为“上海知青园”,以“回归历史、点醒记忆”为主题,通过再现当年上海知青支援建设新疆的场景,独具一格地体现屯垦文化、红色文化、知青文化,把上海知青园建设成继三五九屯垦纪念馆之后又一个阿拉尔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那曾经是一个坚强的群体,青春的激情,热血的岁月。“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老兵精神,铸就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可爱的人。深深震撼我们的是那个时代的奉献精神。是力度的美丽,是血染的风采,是那南疆红土地上永垂不朽的兵团精神。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也许,曾经的辉煌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淡去,但,老兵精神永远不会逝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22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