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艺寻技艺,薪火相传吾辈传
值此建党百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十周年之际,我们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几位同学对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山缠花”的传承现状以及《非遗法》的普及情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赴湖北省黄冈市开展调研。
基于前期发放的关于“英山缠花及《非遗法》了解度”的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数据,我们得出当代青年人群对英山缠花及《非遗法》了解度不够,多数人对于《非遗法》的了解仅仅停留在略有耳闻的阶段,而对于英山缠花,更是闻所未闻,基于这种现状,小组成员顿感传播迫在眉睫。
在前期的准备阶段开展了摸底调研及踩点工作后,2021年7月6日,我们团队抵达黄冈文化中心,黄冈文化中心举办着黄冈非遗展和黄冈民俗展,成员们进行了深度的参观学习,借此良机向参观群众介绍了《非遗法》,通过2007年的全国首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盗版侵权案件来向游客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非遗法》的重要性。并在黄冈文化中心拍摄了宣传视频,与此同时进行抖音直播,力图通过“互联网+”技术将英山缠花及《非遗法》让更多人知晓甚至是了解。整个活动反响较好,在本次25分钟的抖音直播中,观众人数达426人次,点赞次数达1944次。
稍后,我们团队对黄冈文化中心文艺部非遗中心主任进行了一次关于《非遗法》及非遗传承现状的深度访谈。在此次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正如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所说,《非遗法》虽然颁布十年之久,但知名度不够高,落实度不明显,宛若一纸空文。一个地方的非遗保护力度与当地领导的重视程度息息相关,虽然国家层面和各省对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已经相当重视,但落实到各县市,重视程度开始层次不齐,若身处非遗保护一线的相关领导不予以重视,则当地非遗保护不能得到保障。原因在于虽然非遗届普遍认为《非遗法》包括非遗保护条例出台后对非遗的推动、促进有很大帮助,但里面的条条框框没有硬性规定和标准,而且非遗保护是一件公益性很强的活动,短期难以见回报。在此次访谈中,我们也了解了部分研究非遗的专家学者脱离了实际情况,导致著述的文章内容难以运用到实际,也是非遗传承的一大痛点。当然,作为当代青年,传承非遗我们义不容辞,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非遗以及非遗的美,在课余时间参观相关展览,阅读非遗相关文献,在寒暑假时前往非遗保护一线欣赏、参观各类非遗,并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推广,也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黄冈文化中心文艺部非遗中心主任的引荐下,我们前往位于黄冈师范学院校内的缠花藏品更多的尚未对公众开放的大别山农耕博物馆,这所博物馆是联席会议制度的体现,而在此地我们对于英山缠花有了进一步的认知,诸如英山缠花的特点、制作工艺、民俗寓意以及制作及保管时的注意事项等,在工作人员的许可下我们还拍摄了大量的影像资料,这些宝贵的资料为我们后续开展线上讲座宣传英山缠花、讲解英山缠花的制作技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借此机会,湖北大学的特色手工艺制作协会——灯虎协会预想通过今年的社会实践对本协会进行革故鼎新,引进缠花的制作方法,在将协会的特色放大的同时吸引更多当代青年更好地传承缠花这一技艺,同时我们将协会成员制作的串珠“单色球”赠送给工作人员,表达对其感谢之情。
时值党的百年华诞,黄冈作为有着丘山之功的革命根据地,自然富有红色气息,作为新时代青年,团队成员们在调研结束后兴致勃勃地前往黄冈博物馆,感受来自先辈的精神力量,更有薪火相传吾辈重担在肩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结束了在黄冈的调研后,团队成员们应疫情防控需要,返回家乡,整理材料、线上沟通策划,并于2021年8月13日顺利举办了英山缠花制作讲座,讲座参与人数达300人,反响很好,同学们积极在评论区沟通了解缠花的相关知识,并纷纷表示想要网购材料包自己动手试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此次讲座在大家心里埋下了一颗属于缠花、属于非遗的种子,总有一天,这些种子会悄然绽放。
百年百艺,英山缠花为我们所寻之艺;薪火相传,力所能及是青年拳拳之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377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