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亦是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文化遗产学院青年师生以“文化中国小分队”的形式走进西安市、榆林市、旬邑县等城乡社区开展社会实践,通过线上调查与线下调研相结合,综合分析文物挖掘、遗址展示、文物展陈、博物馆教育的文化遗产流通全环节。
由于专业实习地分散的特殊性,文化遗产大数据调研团通过线上会议传达“三下乡”精神,进行任务分工。7月19日-7月21日,调研团陕西榆林小分队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活动,领略了陕北苍茫悠久的黄土文明。同时,为体现团队特色,调研团大数据调查的第一步——问卷调查,也在线上展开。
线下实践活动回顾
寻找文明滥觞
石峁遗址,是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窗口,可能是夏早期中国北方的中心。石峁城址在1976年被发现前,长期埋藏于地下,受到了较好的保护。榆林小分队了解到,石峁石墙的建造技术十分纯熟、精良,城墙墩台修建的极其规整,并用韧木加固,墙砖上饰有浮雕、壁画和玉器,墙下目前发现有两个头骨坑,应为祭祀需要。现在可供人们参观的地方不多,大部分还在进行考古发掘。
榆林小分队观看了细致还原四千多年前华夏部落生活的面貌的短片,并近距离探访了正在建设中的石峁博物馆。
据专业人员介绍,石峁遗址外城、内城、宫城的三重结构、皇城台大道的中轴设计思想、宫城前的广场,在后世的都城设计中都有体现;而来自沿海的贝与来自俄罗斯的玉石表明,在龙山晚期至夏早期已经存在全国和中外的物质交流。
调研文物保护
镇北台为明长城中的观察所,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是明朝与蒙古界限。明初,明朝与蒙古互市,延绥巡抚余子俊修筑了款贡城、易马市和镇北台,用以观察敌情和互市情况。调研团队目前仅能观测到镇北台的四层,原有顶部的一层建筑由于侵蚀而消失。
调研团队在调查中注意到,由于陕西榆林当地的气候原因,风沙大、侵蚀强会造成壁画,石刻的消逝;但同时更常见的是人类生产生活中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比如千佛洞旁炸山取石的活动造成山体断裂、佛像损坏和游客在游览时的随意刻画。在登镇北台的过程中,调研小分队发现,凡可以用手触碰到的地方几乎都有游客留下的刻画痕迹。
结语
通过实地探访和与居民、旅游者、专业人士的交流,调研团对中华文明起源、文物修复与保护、遗址活化利用情况有了更广泛和深刻的认识,也向每一位坚守在文博考古一线的前辈致以崇高的敬意。公众考古和文物保护势在必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应更深入地渗透进文化遗产实践的方方面面。全体实践队员更了解现状,也更受鼓舞,希望能够沿着前辈的足迹,为“文化中国”之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41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