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考古发掘现场,“豳地遗风今何在,手铲之下释公刘”的横幅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诗经·大雅·公刘》有曰:“度其夕阳,豳居允荒”。《史记·周本纪》:“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经史学家考证,古豳之地应在泾河中游的长武、旬邑、彬县、淳化一带,该地区是探索周人起源与周文化形成的重点区域。
由于旬邑分队队员由大一学生组成,考古现场发掘经验不足,队员们便听从老师的安排,以一位学长或学姐带一位队员的形式辅助学长学姐们进行发掘工作,近距离观察考古工作者的实践细节。在此过程中,队员们学习到使用石灰粉划分遗迹范围、遗迹找边刮面、清理探方、土质取样、提取遗物及剔人骨等田野考古基本功,同时还在老师和学长学姐们的培训下学习了探方测绘、三维建模、遗迹电子制图等考古事业所必备的软件使用方法。负责不同探方的队员们在休息时间也会交流考古心得和发掘趣事,在实践发掘中相互帮忙,圆满完成了实践任务。
而通过对基地周边村民进行的采访得知,碍于考古工作的保密性,尽管部分村民可以通过民工工作学习到一些田野考古技能和历史知识,但更多的村民只是知晓考古工地的用工情况,并不明确其中的具体内容。这个现象为调研团的下一步的调查指明了方向。如何让考古工作的成果走下“象牙塔”,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这个问题等待着更深层的探索。
旬邑实践是文化遗产大数据调研团“三下乡”工作展开的重要组成部分。队员们在调研中了解与考古工作有着密切关联的人们对考古的认识,调查考古基地教育的内容与辐射范围,并丰富了自身技能。与此同时,实践工作让队员们切身体会和感受到考古工作者和公众的密切联系。一线考古工地,是文化遗产与周边村民产生交汇的重要场所。许多民工和考古工作者同吃同住,共同探寻自己世世代代的生活的黄土地下埋藏的民族之根。戮力同心,探本溯源,不同的人带着同一份归属感,在手铲之下追索“中华民族来自何处、欲往何处”的答案。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41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