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庆幸自己读了一本好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它是2020年8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作者是英国的罗伯特·戴博德,毕业于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曾任教于英国亨利商学院,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该书籍讲述了一个本来是爱笑爱闹的蛤蟆先生突然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他的朋友们非常担心他,于是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整本书是以蛤蟆先生和苍鹭咨询师为主线讲了整个心理咨询的流程,一共10次心理咨询,蛤蟆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从抑郁状态慢慢走出来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这本书有许多内容值得让我们去深思。其中有写到一段这样的话:“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一个人的成长,必定会经历获得与失去,在失去一部分东西的时候必定也会从中得到到一些损失以外的收获,而这些往往也是独立自主的一部分,不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自怨自艾,只会抱怨,依赖他人来解决事情。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那我们身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否又切身做到了这一点呢? 在该本书,还介绍了几种状态:“儿童的自我状态、父母状态、成人状态”。当一个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时,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另外一个为“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很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性格养成中都会受到有父母原生家庭的重要影响,当我们认识到这个影响已经对自己人生造成麻烦时,要及时分析改变,才能有一个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各种人生经历。最后的“成人状态”简单来说就是:用理性非情绪化方式去行事,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 在蛤蟆先生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他问医生:“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蛤蟆”其实是你,是我,或是他,它就是每一个人。每个人都向往开心的生活,但突然间却失去了快乐的能力。如果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否认情绪,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会让人在某种程度上变得残缺。 我十分推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这本读物。这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优秀心理疗愈读物。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499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