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红帆兴趣培训班活动经过紧张的筹备,逐渐步入正轨。培训班一共开设六门课程,将上县历史文化融入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村历史,并将其发扬光大。培训班活动开展十分顺利,同学们积极热情,并学有所得,课堂气氛良好。
红帆社会实践队讯(通讯员刘琪张玉婷)“同学们,上课!”支教老师洪亮的声音传遍了整个教室,同学们起立敬礼,红帆兴趣培训班第一堂课开始,也是红帆社会实践队的第一堂美育课。7月1日,红帆社会实践队来到廉江石城上县村,在这里开展为期14天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以墙绘+支教结合的形式为主,融入当地历史文化元素,以美育助力乡村振兴。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着力点,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艺术是美育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态。因此,红帆社会实践队开设了剪纸、绘画、书法、刻纸、体育、墙绘实践等六门课程,旨在提升学生们的艺术审美和艺术鉴赏能力,提高整体艺术修养。
在正式上课前,班主任张玉婷先给学生们立下了班规:上课期间不能随意走动、不能交头接耳、不能吃东西,更不能玩手机。通过制定班规,不仅规范了课堂纪律,营造了良好的上课氛围,同时树立了老师的威信,为接下来的课堂带来了很多便利。接着,趁着课堂安静之际,鼓励学生积极参选班长、小组长等职位。小朋友们左顾右盼,纷纷挑选自己心中合适的班干部,课堂氛围逐渐活跃起来。
“这是廉江石角傩舞面具,因为它以前用来主要用来记录实际,所以造型比较夸张。”讲完注意事项和挑选完班干后,老师一手拿着麦克风,一手指着电视上的课件,开始给小朋友讲述廉江特色——傩戏。廉江石角傩戏起源于明崇祯年间,成熟于清同治、光绪年间,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傩戏在傩祭、傩舞、傩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集祭祀、戏曲、舞蹈、巫术、雕刻等传统艺术于一体,是傩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廉江民间最古老且独具特色的传统戏剧。傩舞表演时一般都佩戴某个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话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由此构成庞大的傩神谱系。老师从廉江傩戏引进,为学生们讲述了廉江傩舞的起源,从傩戏中了解傩舞面具,让学生们了解了当地历史特色文化,从而更好地吸收课堂内容,开展剪纸实操。
介绍完傩舞面具的起源和基本种类后,张玉婷开始为学生们讲解剪纸的工具和基本方法。“首先拿起我们手边的A4纸对折,然后对着黑板的造型画出一边傩戏面具的造型,最后用剪刀剪出多余的部分。这样,一张漂亮的剪纸就完成啦!”张玉婷拿着手中的剪纸在空中比画,为学生们展示剪纸的每一步过程。“我需要铅笔”“我想这样画”,课堂上的小朋友们积极活跃,有些抬头认真地看着老师的示范,有些已经迫不及待地拿起剪刀开始剪纸了。
话音落下,小朋友们都拿起课桌的铅笔、剪刀,还有A4纸进行实操。很快,课堂上只剩下铅笔的沙沙声和剪纸的咔咔声。“小朋友们比想象中配合听话,而且他们动手能力都很强,都在认真地剪纸。”望着小朋友们低头认真地剪纸,张玉婷表示很欣喜也很欣慰。在旁边听课的陈梓楠也感慨道:“感觉他们很年轻、很活泼、很可爱,看着他们上课,感受到这种活跃的氛围,感觉自己也变年轻了。”
各式各样的傩舞面具被小朋友刻画在红色剪纸上,再被精心地裁剪出来。时间逐渐流逝,小朋友们手中的剪纸也渐渐成型。张玉婷一边巡察着课堂纪律,一边看小朋友们的成果。剪纸的最终效果出乎她的意料,小朋友们的适应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很强,做出来的剪纸都十分精美。张玉婷决定让每个小朋友拿着自己的剪纸在黑板前展示,并适当夸奖了小朋友们的动手能力。最后,这节课在小朋友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
“这节课真的上得很棒,课堂效果非常好,小朋友们的细心和耐心也很足,有些做出来的剪纸甚至比我们老师还好。”张玉婷在课后表示,这节剪纸课上得十分成功,她也十分满意。通过当地特色与剪纸结合,红帆社会实践队成功地为上县村的小朋友们上了一节美育课。第一次美育课的成功开展,让队员们更有信心在接下来的支教中开展美育教育。他们相信,通过这几天的课程教育和美育教育,小朋友们一定能更加了解当地历史,在接受当地文化熏陶的同时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增强艺术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601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