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寻太安镇农业与耕地、梯田的关系,并收集相关的谚语,2022年7月11日,重庆大学五彩云教农研社会实践团将目光聚焦到当地农民身上,希望通过这些采访看出时代的变迁,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心声和向往。
临街小摊,自得其乐
才近十点,重庆的太阳却已开始夺目而耀眼。一位名为魏太云的大娘已经和她的丈夫在屋檐下的阴凉处摆好了要卖的青杏和瓜仁,静候社区镇民的光顾。看着街上并不算多的行人,调研团成员一致认为此时便是采访的最好时机。
一走近,大娘便笑意盈盈地看着实践团成员们,并热情地邀请他们品尝在售的果实。通过询问,我们了解到大娘有一个儿子,开了一个餐馆,她的孙女就读于重庆工商大学······
“那您为什么还要在这么热的天气卖这些东西呢?”“我家就住这附近,农田也在家旁边些。我们种田养活自己,吃不完的就拿出去卖掉,增加一点收入。”
当谈到自己在生活上的一些变化时,魏大娘对答如流。“别看我已经七十了,但政府也是给我们这些老迈的劳力补贴的。比如说,劳动补贴、种田补贴,农肥补贴和种苗的补贴,加上医保、社保,减轻了我们很多负担。”同时,魏大娘年轻时也在凤凰茶园工作,有一份退休金,生活根本不用发愁。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是临街一隅,也能有个自得其乐的清闲安逸。
虽然年老,仍然不辍耕种,魏大娘享受田间事,也把田间岁月看得悠闲而宁静。
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小镇青壮年的流失也成为了普遍的现象,因此出现了劳动力不足而田地荒废的情况。大娘补充道,荒田一般在城市和郊区交界的边缘处,而且会出现有垃圾堆放的情况。这显然不利于耕地的利用。
梯田耕耘,自给自足
沿着公路徐徐下山,实践团成员期待已久的千层梯田也逐渐显出了它的全貌。从中国最大的金桂树——中华金桂王所在的眺望台向下而观,七月中旬的梯田种满了玉米,万里无云的晴朗蔚蓝与梯田颇有层次的青葱作物色块相接,碰撞出独属于田园的美感。
而此时的孙光前,正举着锄具,带着草帽,穿着蓝色的工装衬衫,在为黄花苗和魔芋苗松土。在实践团成员的招呼下,大爷抬起头,脸上是农民特有的质朴而友好的笑容。他的背后,有他正居住的石板房和饲养的家禽。
孙大爷是当地的土著居民,十二岁便开始种庄稼,青年也曾做过打石工作。目前,孙大爷与另外四人承包一亩的田地,所分的多为良田。由于太安的地势,梯田是解决太安田地坡度大的最佳方案,而之所以选择种包谷和魔芋分别是因为收成好和利润高两个原因。但也正是由于梯田高度的差异,丰收时节仍然很难实现完全的机械化,“我们收割完了都是用背篓背出去卖”,孙大爷说。
针对这些问题孙大爷也提到:目前环境已有改观。在国家的号召下,政府进行了所谓“小并大”的工作,让相近高度的梯田变为同阶或坡度缓和的更大块的梯田——这将为相应的农业机械化进程打下基础。此外,政府也对梯田耕作的农民给予了资金补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来此参观也说明了这片田地蕴含着无限的发展可能。
虽然前途令人憧憬,但梯田的长久发展也存在着相关的难题。凤凰茶乡紧邻千层梯田,梯田却因为高度不够而不能产出优质的茶叶。孙大爷称,冬天田地之所以荒着,是因为自己“干不动了”,儿子在外做出租车司机,人手不足造成的。
轮番而作,自然天成
继续向前走,实践团来到了梯田农民刘忠之先生家中。
在访谈的过程中,刘大爷准确地谈到梯田修成的原因:坡度太陡。他很热切地向实践团成员们传授了几代人传承下来的规定——坚持轮作制度,比如通过种植玉米,来年再种植洋芋以均衡田地里的养分。对于农田的利用率,刘大爷也提到了合理密植、高矮相间的种植模式,这些都是悠长农耕文化中流传下来的难得智慧。
离开时,实践团成员们与梯田对望。这田间地头,浑然蕴含着顺势而为的哲学思想和因地制宜的生产原则。
后记
通过这次深度寻访,实践团成员意识到了“小镇留不住青年”这一问题之普遍性和广泛性。从意义角度而言,农耕是我国的基础支柱。近年来,随着疫情和国际形式的变化,国家的粮食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农业的兴衰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在三峡库区这一特定地域孕育而出的梯田文化也具有独特魅力和无限潜能。因此,继承和发展这一区域的农耕文明势在必行。
生产力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青年们愿意投入、渴望奉献,梯田的发展才会充满源源不断的动力,小镇才会焕发出不一样的生机。因此,如何吸引青年重返田野,愿回小镇,但又能平衡个人发展和投入方向的矛盾,是中国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道重要命题。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681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