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国家政策层面对文化发展提供新的方向与要求。为坚持“文化引领,品质发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工作摆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高度来推进,把非遗的发展与乡村振兴经济政策有机结合方面作出有力的探索。2022年6月25日,武汉东湖学院“筑梦经济人2022”实践队赴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松柏镇开展了以“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着持续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获得感,是各族人民群众的宝贵文化财富。非遗是乡村文化“活”的灵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非遗活态保护发展作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复兴中国乡村文明的重要抓手,探索非遗与经济相结合,是非遗的新发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新动向。
2022年6月27日上午,实践队队员来到神农架盘水生态产业园区采访了堂纺叠绣的省级传承人杨钿女士。在与杨钿女士交流中,深度了解堂纺叠绣传统工艺类非遗与当地人民生产生活联系的紧密性。同时,在保护非遗文化方面,除了民众自身努力,民众热爱并愿意去传承这项艺术外,更离不开政府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与引导。“如何把这项非遗产品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是我们一直所思考的事情。”杨钿女士这样说到。在日常工作中,乡村地区的传承人和相关从业者依托其所持有的技艺,通过生产劳动实现手艺价值,促进非遗融入当代生活、弘扬当代价值。通过与杨钿女士交流中,了解到由于当地政策的利好,将堂纺叠绣产品进行网上销售等等,在保护传承非遗的同时产生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也带动了松柏镇的乡风文明建设,良好的风气吸引了年轻人回镇回村,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新景象。
同时,为了深入了解堂纺叠绣传统工艺类非遗,实践队员们与杨钿女士交流了通过网络直播带货平台让堂纺叠绣传统工艺类非遗能够广泛传播的想法,得到杨钿女士的强烈认可并通过抖音等平台直播成功落实。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本次直播活动讲好非遗传承人和产品背后的故事,充分挖掘、阐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工匠精神,进一步提升堂纺叠绣传统工艺类非遗的社会可见度和影响力,推动全社会广泛关注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
2022年6月27日下午,实践队员采访了打火炮的省级传承人刘玉林先生。“打火炮这门技术都是村里有婚事、祝寿、乔迁等喜庆事儿的时候才能看得到,、前几年做这种手艺活的人基本上没有了。”实践队员通过与刘玉林先生的深度交流,了解到打火炮非遗所面临的困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非遗是活态传承的,传承者是重中之重。实践队员在深度采访中也了解到,打火炮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这几年传承配套措施与以前相比完整,传承状况也越来越好好,学徒中有越来越多的女成员参与进来,打火炮这项工艺也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当地一个很受欢迎的非遗项目。
2022年6月28日晚,实践队针对神农架非遗文化发出的调查问卷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当日共发出调查问卷,在问卷中了解到填写问卷的人群大多为30—50岁;当地居民认为如今非遗发展主要缺乏继承人以及缺乏创新;当地居民认为在保护非遗方面应加强的措施为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科学管理机制、以及重视专家指导和人才队伍建设;在宣传方面,群众更多支持利用微视频平台进行宣传;当地群众也比较愿意把非遗当作一种兴趣爱好去学习。
在实践结束后,实践队员们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忽视的经济价值。作为历史的产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一个地域的精神血脉,集中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的认知能力,某种程度上,它具有一定的先进生产力属性。全面挖掘、保护、传承非遗,梳理其中蕴含的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将本土文化与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走好特色化、差异化乡村文化发展之路,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扎根中国的大地,不负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不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时代使命,不负党的期望,人民的期待和民族的重托。用努力奋斗的青春,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59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