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三下乡”调研队前往湘西自治州泸溪县芭蕉坪村苗寨与苗寨妇联主席张自梅及留寨绣娘交流访谈,旨在拓宽研究视野,将研究目光从城镇转到村寨,更加直接地感受苗族文化,了解基层技艺的传习程度及生存情况。
弯弯绕绕数公里的山路通往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村落,下车后看到的是连绵的青山,傍山的河流,在山间影影绰绰能看到一些传统苗居,耳旁水声高低错落,从远方传来,仿佛是远古某种神秘的低语。芭蕉坪村——这是一个风景美如画的寨子,当地政府为发展旅游业将当地古老的苗族建筑都完好的保存了下来,至今当地居民住的仍是传统房屋,连同保留下来的还有一项传统的苗族技艺,苗族挑花。
芭蕉坪村妇联的工作人员说,当地的苗寨对于苗族挑花传承保留得比较好,1950年以后出生的人和大多数中青年也都会,但是为了生存会青年人大多会选择出去打工,很少留下来传承。之前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工厂生产的大批量产品涌入市场,挑花产品没落了一段时间,面对机绣,她们也说:“这是代的趋势,没办法阻挡,我们只能尽我们的努力去进尽力保护苗族挑花。”最近芭蕉坪村旅游业渐渐发展起来,加上政府政策的重视和对传承人的培训,苗族挑花又重新发展了起来。
在乡村振兴新时期,当地政府积极开拓相关的项目和新课题,组织人员来这里培训绣娘,积极引进手工、女红类产业来与当地绣娘合作,以建档立卡的方式,将项目和材料分发给当地绣娘,绣娘完成后企业又进行集体回收。除此之外村委还在“三月三”“六月六”等当地民族节日时,组织大批绣娘身着苗族服装进行当地展演。
不巧的是,团队访谈当天苗寨中的绣娘们大都外出培训研习,团队只采访到留在村寨中照顾孙女的奶奶及一位因眼睛看不清无法长期参与苗绣的奶奶,她们都是老一辈的资深绣娘,四五岁就拿针学习,十几岁就可以帮家中绣衣、纳鞋。
近几年的苗绣传承及苗绣商业化她们是最直接的参与者。据两位老人说,从十年前开始就接收到外界订单,原来的日常家用苗绣技艺现在却能为老人一年挣到一两万块钱,对于在农村从事农耕劳作的长辈来说,一年中有这样的收入她们已经感到满足。可对于新一辈的年轻人这样的收入显然无法支撑他们的生活,他们大都选择了外出务工。张自梅主席说,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村中的大部分中青年一辈习得了苗绣,但是还是有人不愿意留在寨中,他们的下一辈将跟随他们留在城市学习生活,村寨中的小学人数也越来越少,村寨的空心化问题十分显著。而留在寨中的年轻人也只能将苗绣当做一种副业,补贴日常家用。
为什么只能作为副业,目前苗绣为什么不能让绣娘赚取更多的收入?我们团队成员问奶奶除开成本,一件苗绣产品能赚多少钱时,老人说:“这个鞋子成本倒是不贵,就是时间贵!”老人说产品的产量不同于机器生产,就从卖的最好的鞋子来看,整双鞋从鞋底开始,要用十几层料子经过漫长的工序粘黏在一起,晒干使之坚固耐穿;鞋面也全部采用纯手工缝制,鞋面用苗绣技法绣有精美的苗族特色图案。运用农闲时间,奶奶一个月也只能制作出两三双布鞋,一双鞋能卖四百块左右。
问到苗绣技艺传承的问题时,奶奶毫不犹豫的说到:“我的孙女肯定时要学的。”奶奶的和蔼的语气中透露出坚定,这里面包含着她们对这项传统技艺深深的信仰与热爱。奶奶还提到,因为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平时来学的最多的是政策支持的非遗传承人,绣娘们也会定期开一些交流讨论会,探讨苗绣的创新和传承。
谈到让更多的人学习到苗绣,奶奶说非常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前来学习,奶奶说苗绣的学习看自己的领悟能力,绣法本身不难,理解了扎线的原理,一天的时间就可以学会。但是奶奶说目前大部分人都只是专程来看过,平没有专门来学习。另外一个显著的问题是,目前苗寨苗绣主要的对外推广宣传渠道是当地特色旅游业,宣传渠道狭窄,产品难以得到推广,并且来到这里游玩的游客有许多不知道苗绣挑花,销售渠道一直无法进一步扩展。苗寨中的绣娘更加熟练地掌握这项技艺,产品的产出能够满足扩大的需求,她们也十分希望有一个更大的渠道可以让苗绣产品得到更好的销售。
访谈结束后,苗寨妇联主席及留寨的绣娘与访谈小组合影。照片定格在美丽的苗寨民居,苗绣桃花的故事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继续传承和发展,继续接待着一批又一批的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92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