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生态冷水鱼养出“热经济”——长江师范学院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谢秀军书记参观蔡森坝冷水鱼养殖基地
为了激发内生动力,促进乡村振兴,充分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生产业发展,积极践行“科技赋能,情暖三建”的口号。7月13日上午10时,长江师范学院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谢秀军书记来到蔡森坝冷水鱼养殖基地进行了调查参观。
图片为:长江师范学院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谢秀军书记与养殖基地负责人视察养殖塘情况
通过“三变”改革,当地充分利用双鹰河水水温常年保持在12-18℃的冷水资源优势,打造了独属于三建乡属喀斯特地貌,地形呈“三山夹两河”之势的特色冷水鱼养殖基地。蔡森坝冷水鱼养殖基地总投资1554.18万元,于2018年12月开工建设、2020年6月建成投产,新建鲟鱼、虹鳟等生态鱼养殖基地50亩,配套鱼苗孵化区、成品鱼养殖区、休闲垂钓区、管理加工区,并采取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微滤沉淀和水草净化方式处理养殖尾水。该基地是全市首批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队指导项目。
图片为:冷水鱼养殖基地的工作人员正在向配套鱼苗孵化区中投放新生鱼苗
至养殖基地建成以来,已经完善鲟鱼、虹鳟、裂腹鱼等鱼类的养殖体系和鱼塘,这些冷水鱼蛋白质含量高,富含多种人体需要的不饱和脂肪酸,有着“水中人参”的美誉,是酒店餐饮、居家烹饪的优质食材。2020年10月28日,冷水鱼基地内的首批鲟鱼完成通关手续,经广西友谊关口岸运出,出口到越南市场,共计5万斤、销售额60余万元。今年4月,又接到价值60万美元的订单。“目前基地可年产冷水鱼50万斤,产值可达到600余万元,远期产值可达120万斤。”基地负责人对谢秀军书记说道,“在基地内,像鲈鱼、三文鱼,在产出鱼子七年之后,鱼腹内的鱼子将会转换到自身体重的百分之八十,到那时,一条鱼养了十年,可以卖到几十万。做成鱼子酱,经济利润高,回报丰厚,保障了养殖基地和当地村民的经济利益。”
图片为:基地负责人正在向谢秀军书记介绍冷水鱼养殖的尾水处理流程
守住好生态,才能养出高品质的冷水鱼。大山里的冷水鱼能够“游”出国门,还得益于该基地采用了业内领先的生态流水养殖技术。作为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成员单位,西南大学发挥水产养殖专业学科优势,联合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为基地选址、建设、流水化养殖方式提供了全程指导,为冷水鱼的品种选育、科学化养殖、绿色排放等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并积极将基地打造为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扶贫基地。在养殖基地内,配套建设了基地尾水处理系统和生物净化池等设施。养鱼的尾水首先经过微滤机、平流沉淀池去除绝大部分大颗粒物和杂质,接着流入布满微生物菌种的滤池,在滤池经过生物处理去除悬浮物,滤池上部利用梭鱼草、菖蒲等水生植物吸收氨氦等物质,最后进入氧化塘,氧化塘内利用花白鲢等鱼类进一步去除浮游类生物,最后达标排放。
图片为:长江师范学院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谢秀军书记观察鱼苗盆的养殖情况
该基地按照农户、企业、村集体3:6:1的比例进行分红,每年可以为村上带来14.1万元村集体固定分红。以土地入股的81户村民不仅每年有600元一亩的土地流转收入,还可以获得30%的效益分红,在养殖基地内打工还可获得务工收入。在发展冷水鱼养殖基地的过程中,当地政府还非常重视通过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吸引村民返乡就地就业,实现持续稳定增收,让冷水鱼养殖成为富民“热产业”。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560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