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身体验农耕文化,成为传统农耕文明的继承者,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巧善工”团队于暑期深入乡间,来到岳阳市双江村进行调研,深刻体会到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话用在我们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上再适合不过了,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我们挥洒汗水,收获富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田间耕作相关的农耕文化与人们的饮食、生活息息相关,可谓是历史悠久。正因为如此,传统农具每个结构的巧思,都来源于农业生产过程中人民智慧的迸发。但随着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应用日渐普及,传统农具正面临被淘汰的窘境。为改善这种现状,机械工程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希望将现代农业机械元素与传统农具相结合,以此传承古老的农耕文化,不辜负先辈的智慧结晶,同时赋予其现代化的新鲜活力。
当今正是农耕社会被工业化、现代化快速取代的时代,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加速了农耕社会的消亡。城市膨胀,农村萎缩,土地板结,庄稼堪忧,故乡变得面目全非,现今大力提倡有机农业从某种意义讲是人类对传统农业盲目破坏的反思和修复。
虽然农耕时代渐行渐远,农耕器物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但是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博大精深的农耕文明和农耕智慧无疑是现代社会仍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梳理一万年的农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农业对人类文明的功效突出地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传承;二是农作物的育种;三是物候节气的利用;四是水的治理与利用;五是一些先进理念与实践技术的发明创造。现代农业的发展要素和动力,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除此之外,经验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农业历史发展了千百年积累的成果,比如各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与制度,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方式,稻田养鱼养鸭的绿色生态农业,桑基果基鱼塘的环保循环种养法,农业旱作梯田耕作法,以及民间农谚俗语等等,至今仍然具有实用价值。
农耕文化中带有意识形态的东西,从精神文明、政治价值等型面上的角度来分析、汲取和借鉴,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根基,对传统文化的形成以及民族性格的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思想观念方面来看,农耕文化所蕴含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都是十分优秀的,例如长期孕育而生的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集体至上、尊老爱幼、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节俭谦逊、邻里相帮等核心价值影响广泛深远。保护、研究、开发、传承和弘扬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农耕文化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正确认识农耕文化的负面影响也有必要。从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思维方式等方面来看,农耕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指的就是小农意识,具体表现在:小富即安,不思进取;讲究宗亲,缺乏自律;安土重迁,不愿开拓;轻视科学,注重经验;均平意识,平均主义;皇权主义,崇尚权势。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农耕文化的出现有其合理性,它所表现出来的小农意识,对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人们而言,应当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观念,但对于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的思想意识而言,又是相对落后的。
在农耕文化的内涵中,负面影响只是次要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我们应当客观、全面而且辩证的看待农耕文化,既不能以偏概全,对其彻底否定,一无是处;也不宜走向极端,对其负面影响视而不见,一味讴歌。继承和弘扬农耕文化的精华部分,规避和破除农耕文化的负面影响,应当采用“扬弃”的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我们对待农耕文化的正确态度。
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的强盛,需要有共同的精神目标和文化理想,只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不断的取得胜利,所以我们既要保护农耕器具,继承这种文化,更要弘扬这段历史。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92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